某衛視曾經調查過父母打孩子以至于孩子自殺的看法,結果大吃一驚。
50%表示自己都是這么過來,沒什么大不了,40%表示這位孩子自殺,太沒有責任感了,只有10%的人表示同情。
許多人認為家暴沒什么,一代代都這的下來了,家暴是父母的事,哪有自殺這么夸張。
“我現在不過的好好的嗎?打幾下又少不了肉”
心理上的傷是沒法計量的。
家暴很少留下身體上的創傷,卻經常使得內心鮮血淋漓。
38歲的女導演黃莉在最近的一期演說家節目,講述了自己被家暴的真實故事。
母親被父親打,自己被母親打。
“我成了媽媽的發泄桶,經常會無緣無故的遭到媽媽的打罵”
“燈泡壞了,媽媽心情不好了,她都免不了被打,每一次被打都是趁爸爸不在的時候。”
“我不敢反抗也不敢告訴爸爸。”
我害怕爸爸因此不高興然后繼續打媽媽,媽媽再來打我。
黃莉想著為媽媽的命運負責,可是那時的她也只是個孩子。
媽媽打我是為了我好,只要媽媽愿意就好,我應該承受這些。
不難看出,黃莉幼年的時候形成了錯誤的認識,她認為之所以受到母親的暴力虐待都是因為自己當初沒有制止父親對母親的家暴。
精神的創傷難以愈合。
家暴帶給的遠遠不是身體上的傷痛。
發小是一個討好型性格的人。
討好型人格,指的就是那些把自己看的很輕很輕,把別人看的很重,認為事情的出錯是自己在某些方面沒有做好,低微到塵埃里,將自己埋到很深很深。
對于別人的要求從來不去拒絕。
不是不能,不是愿意去做,只是不敢,不敢去拒絕別人。
他曾經向我表示記得起童年的這些畫面:
“被父親訓斥著,說不懂得禮數,不配做人”
“母親對我的否認,從來不在意我取得的進步”
“父母三天兩頭吵架,吵的很兇,母親以淚洗面跟我說不離婚都是因為我,讓我“懂事”
也不知道一幅畫面是怎么牽扯出一段故事,但是確實就是知道。
從那時候起他就變得說話小心翼翼,逆來順受,沒有安全感。
心理學有過這樣一個實驗,跳蚤的彈跳性很好,但是在上面放上一個玻璃罩,跳蛋以為上面沒東西,但是卻一次次的被阻擋,過了一段時間后,玻璃罩被撤走,可是跳蛋跳的高度永遠只能是玻璃罩的高度了。
《美麗新世界》中有這樣一段話:
每當談到讀書的時候,我們就發出刺耳的尖叫聲,嬰兒嚎啕大哭,這樣子來回多次,當嬰兒長大后,每當聽到這個詞,也會想到那些刺耳的尖叫聲以及哭聲。
書和尖叫,恐懼聯系在了一起。
在歪曲的引導下,變得小心翼翼。
家暴留下了心理的隱患,好了傷疤也永遠忘不了疼。
第一次感到會哭的孩子有糖吃這件事是從兩個年齡大小相同的幼兒園朋友身上知道的。
一個懂事乖巧,一個折騰任性。
有一次發糖果,懂事的和不懂事的都沒有發到糖,不懂事的就開始大聲哭鬧,直到工作人員意識到,給他發了糖。
懂事的沒有哭鬧,自然也就沒有糖。
“大概是工作人員忘了吧,他們已經很累了,不要再給他們添麻煩了”
懂事到讓人心碎。
在《強勢》有過對戴安的一個考察。
戴安是一個考察員,老板提出了消極的要求,戴安不去跟老板抗議,她開始消極怠工,不是把咖啡灑了,就是把咖啡沖的太淡太閑。
每當遇到臨時加班的時候,戴安也從來不曾抗議,但是她選擇消極怠工,用兩倍的時間去完成,將時間推遲。
專業人員后來去問過戴安是否對此這些老板有意義,戴安堅持否定,并表示那些事情只是失誤。
作者提到過,嬰兒有惹麻煩的天性,他們靜不下來,為了讓他們安靜,也就出現了嬰兒床,圍欄,保姆等等的存在。
嬰兒長大了,這些的控制效果少了,控制的方面就從淺層次到了深層次。
利用愧疚,消極感,這樣做的原因有兩條,第一是因為這樣子很省事,第二是因為他們也是這的過來的。
整理好房子,就會說,真是乖孩子。
做父母不喜歡的就會說,不是乖孩子。這個時候再配合嚴肅的表情,你會產生提心吊膽的感覺。
一件事情上升到人格。
這也是一種冷暴力,一種冷家暴。
冷暴力就是非暴力帶來的暴力。
父母將自己的郁悶發泄到孩子身上,但孩子不明白發生什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自我懷疑:我會在不知覺間讓人不高興,即便我什么都沒做,別人也會討厭我。
冷嘲熱諷,一旦被貶低就會被父母否定整個人。
又打架了?你真是不孝順,我的臉都讓你丟盡了。
這都考不好,你一輩子就是個廢物。
你能干成什么,就知道玩,一點都不知道幫助父母,不孝。
無從依靠帶來了安全感的喪失。
我活著,不僅僅是以為我活著,主要是為了爸媽的面子活著。
爸媽不愛我,愛的是我取得的成就。
不能添麻煩,一個不好的,不乖的自己,不值得被父母愛。
這也是低自尊的人的主要成因。
布萊克曼曾經提出一個案例。
有位三十多歲的男士,是牧師的助力,他不斷地容許自己被教堂其他的牧師欺負。
他的表象就如同他的弟弟一樣,他的弟弟一直是父親嚴厲體罰的對象。
布萊克曼后來解釋說,之所以這樣做是他對施虐的父親懷有極大地憤怒。
之所以不還手是希望父親看到他的不還手,讓他的弟弟看到他的不還手。
這樣子會引發他父親的內疚感,降低自己對弟弟的愧疚。
對弟弟遭遇的無能為力也會產生內疚,為了排遣內疚,他在生活中允許別人對他的欺負。
這種心理防御機制,叫受害者認同。
張德芬曾經指出了這樣一個例子。
某位女患者經常去尋找已婚的老男人,不圖錢,就是控制不住的想找,然后不斷地經歷不堪的事情。
為什么一位長得漂亮的人會找一個極度不負責任的男人,不斷地經歷被拋棄的畫面?因為想報復父親,報復那不負責任的父親。
除了受害者認同還有攻擊認同。
通過對施暴者所作所為的認同,將其合理化,他們會攻擊別人。
會暴力的去虐待,這樣子可以防御憤怒,防御著無力與愧疚。
有暴力發生的地方就是犯罪現場。
哪怕這個地方,叫做家庭!
我曾經聽到某位心理學前輩給我講過一句話:“現在想想,我們這代人被許多看不見的觀念束縛了。”
閉上你的眼睛,仔細想想童年的畫面
其中,畫面在你的腦海中閃過,想想那些畫面帶來的感覺。
如果有不好的影響,慢慢的克服
如果你想到的是父母對你的冷漠,對你的拒絕
導致你現在變得害怕與別人親密接觸
那么就開始慢慢的試著相信別人
將親密的程度做一個劃分
從最弱的到最強的
慢慢開始建立關系
一步一步來
殺不死你的會使你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