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是在填 大輝的問卷,把內容貼上來吧:
想說好多呢,利益相關:我本來是做數碼愛好者的垂直資訊聚合這塊的產品經理,產品叫玩科技;
限于個人經驗,下面若說錯了,歡迎指正和討論;
主要說兩方面:個人角度的閱讀喜好、資訊行業(yè)的發(fā)展方向;
先說個人(這應該是你想收集的重點吧):
我個人時間有限,所以希望看到高質量的干貨文章,至少不想看到軟文,而要滿足這點,今日頭條、網易新聞等等都無法滿足,只有RSS(Feedly)可以滿足,所以前一段時間我特別依賴Feedly;
當然現在還得意于簡書、微博、個人公眾號、知乎專欄,大量的牛人在多個渠道產出其經驗和見解,難能可貴啊!
所以我現在關注的個人公眾號很多,感覺只有個人隨意寫的,里面才有其隨性的見解產出,這更能看出一個人的水平,向其學習,與其討論;(當然純銀以微博為主另算)
個人方面的說到這應該差不多啦,再說我個人對資訊行業(yè)的一些思考,希望對你有用,若沒用,請直接忽略~
先說大的:
資訊行業(yè)未來的方向應該是信息的分發(fā)渠道,而不僅僅是資訊的獲取渠道;
這樣產品邊界的拓展是正常的,但是又很容易超過那個度;
而信息的形式就很多了,有文章、視頻、圖片、語音、鏈接等等;
所以今日頭條、網易新聞等里面有了視頻、美圖等;
同時信息的產出也可以擴展,例如話題、問答(知乎)、直播等;
所以看到今日頭條、Zaker等都做了話題,網易新聞做了直播、短視頻和專業(yè)問答;
這里先說視頻,再說話題,再說知識付費;
視頻,這個很早很早就出現的信息形態(tài),例如電影;同時直播也是很早就出現的視頻形態(tài),例如新聞聯播、春晚等;
之前視頻給文字、書籍帶來的沖擊力,無需多說;
那么現在為何直播和短視頻又開始火了呢,這兩個相對于傳統(tǒng)的視頻和直播最大的不同在于落腳點:現在是個人,以前是專業(yè)機構;
現在隨便一個人都可以直播,以前只能架設一個攝影機、電視臺拍,而且還主要是宣傳作用;
現在隨便一個人都可以給自己、朋友、寶寶拍短視頻,以前只能請專業(yè)的視頻機構;
同時現在用戶的時間都是碎片化的,且用戶越來越無法靜下心來看一個個把小時的視頻(除了電影電視劇),所以視頻的時間也是比較重要的一點,但不是特別重要,基本7分鐘以內都ok;
使用者是個人,那么直播和短視頻的真正歷史使命應該是表現個人價值、生活;
可能無法理解,那我先把短視頻分幾個維度吧:
第一維度:秀場類:現在大多數產品也主要停留在這個階段,因為美女這種東西,百看不厭,可以盈利,kpi也好看(不管有沒有水分),例如映客、花椒等;
第二維度:娛樂搞笑類:這類的直播和短視頻也很多,這類大家在QQ空間、微博上、小咖秀、秒拍上隨處可見,也沒什么可說的;
第三維度:資訊獲取類:例如梨視頻、網易新聞的新聞直播和短視頻;
第三維度:知識、經驗、見解的傳播:這應該說是比較不錯的維度,例如知乎live(屬于音頻直播)、某些牛人在斗魚或YY上的講解等;
第四維度:個人價值、生活的體驗:簡單說就是現在大家在QQ空間、朋友圈發(fā)圖片和文字,越往后,發(fā)短視頻的比例會越來越大,當大家都習慣了發(fā)短視頻,而不是圖文時,這個維度的產品就產生了它最大的價值;現在朋友圈發(fā)短視頻的量已經在慢慢增加了,特別是聊天時,不是嗎?
而第四維度,其實關鍵點在于工具屬性---讓用戶盡可能地高效拍短視頻,盡可能拍出他想拍的樣子;(不是像美拍那樣濾個鏡、旋轉下)
ps:貌似這就是純銀的強項了;
視頻的表現力可比圖文強多了;(當然了,在第三維度不一定)
越往高維度去,短視頻的價值越大,估值越高;
再說話題:
其實話題應該盡可能細分,就像資訊也應盡可能顆粒化;
以前不是這樣的,以前大家可以針對一個很廣的主題,進行資訊的閱讀,因為那是信息量還不足夠大;但是現在信息量太大了,越細分的欄目,越容易深入,越細分的話題,越好討論;
這方面,即刻走在了前頭,雖然它還沒有話題,只是有欄目,但是它的資訊顆粒化方向對了,再加上推送這把雙刃劍,用好了;
今日頭條、Zaker、網易新聞等,也有話題,但是他們的話題浮于上個年代,太廣,搞得像內部微博、動態(tài)一樣;
知識付費應該不是你想了解的重點,不說了吧,感覺扯地走題了,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