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博上有個熱門話題,叫做“余生不用你指教了,我自己瞎過吧”,看到如下幾條評論:
評論A : 我不害怕孤獨,比愛你舒服。
評論B : 錢我會掙,架我會打,地我會掃,父母我會養,精神獨立,物質獨立,男人有什么用?
評論C : 手機不好玩,還是零食不好吃,電影都看完了嗎,游戲都通關了嗎,為什么非得談戀愛,非得找個人去結婚。
評論D : 不想把自己匆忙的嫁掉,假以時日變成了黃臉婆,每天做飯、收拾屋子、接送孩子、檢查作業,睡前還得提醒丈夫洗澡,可預見性的乏味,根本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有些評論雖略帶調侃,但卻折射出大多數90后女孩的婚戀觀,越來越多的人不愿意結婚了,不愿意在感情中付出時間和精力,去促成一段穩定的關系。其實很多人說不想結婚,并不是真的不想結婚,只是大多數人一輩子都不會遇見所謂的真愛,只會因為害怕一個人孤獨的死去而隨便找個人相互飼養,而這樣的婚姻會是你想要的嗎?
如果說結婚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孤獨,而現在的我們都有父母需要贍養,有工作需要處理,有朋友需要維持,有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娛樂自己,所以我們大可不必這么做。
不要說害怕孤獨,有時候甚至會渴望孤獨。寧缺毋濫的我們又如何受得了“將就”二字呢?
最近愛上一首歌,叫做《葉子》,而歌詞大概就是我現在的生活。
一個人吃飯 旅行 到處走走停停
一個人看書 寫信 自己對話談心
如果說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那我寧可選擇一個人的孤單,讓旅行,音樂,繪畫,健身…變成生活的全部,把所有的時間都留給自己。
三毛在談及與荷西的感情時曾說:
“我們結合的最初,不過是希望結伴同行,雙方對彼此都沒有過多的要求和占領。我選荷西,并不是因為安全感,更不是害怕單身一輩子,這兩件事對我而言都算不得太嚴重。”
結婚,意味著接受另一個人進入自己的生活,不只是分攤物質,還要共享精神。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負責任的體現,因為我們誰都不能保證,可以和一個不喜歡的人過一生一世。而婚姻的不幸,往往是源于最初的將就。
于是今生今世,我想當一個負責任的人。
我喜歡單曲循環一首歌,直到聽膩為止。
我喜歡偏執的愛一個人,直到討厭為止。
我喜歡在我的世界里宣泄所有不滿,知道把自己逼瘋為止。
我喜歡一個人在擁擠的人群中,那種感覺好像被世界遺忘。
此生我等你,沒有因為,沒有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