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周禮·考工記》曰:“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這便是工匠——習酒公司制酒三車間的呂良平,正是弘揚工匠精神,傳承習酒窖池養護工藝的“巧干之人”。
? ? ? 一九八七年,二十六歲的呂良平卸下戎裝,回歸故里,毅然選擇了習酒這片滋養他的熱土。三十七載歲月里,他見證了習酒從崛起、低谷,再到百億輝煌的巨變。而他的生命,也與窖池里千千萬萬的生命結下了不解之緣。
? ? ? 自此,春去秋來,寒來暑往,呂良平肩負起守護窖池的使命,從未懈怠。
? ? ? 在習酒,守護窖池的人又被稱為“管窖工”。而“管窖工”需具備三心:耐心、責任心和細心。往往在假期里,當大家都沉醉于休閑時光,他們卻要每天往返車間,日復一日的做好窖池的養護工作。很多人嫌其麻煩都不愿從事,然而呂良平卻甘之如飴,視為榮耀。因為他深知,在那看似臟污的窖皮泥下,孕育著金子般的糧糟,靜候天時,默默發酵。待到出窖上甑之日,便是瓊漿玉露誕生之時。
? ? ? 眾所周知,酒的形成就是源于微生物的發酵。發酵,讓糧食產生了奇妙的味道。《尚書·商書·說命》有云:“若作酒醴,爾惟曲糵。”想要釀造一壺甜酒,就需要恰到好處的酒曲;而意欲品一杯芳香四溢的習酒,則少不了酒曲、酒醅,和用于發酵酒醅的微生物——其中微生物的生息繁衍,正是釀酒的關鍵。
? ? ? 呂良平深諳此道——如果不做好窖池養護,封窖泥就會出現失水、干裂和變形,從而影響窖池內母糟發酵生香,對習酒的產質量產生影響。因此,面對窖池養護的工作,他從不敢有任何的放松。
? ? ? 工作以來,呂良平一直任勞任怨,盡職盡守。凌晨5點,當夜幕還未褪去,其他同事尚未前來上班,他卻同往常一樣,已經早早地提前半小時來到車間,提著水桶,拿著洋鏟到晾堂里躬著身子仔細檢查窖池內是否有積水,然后輕輕掀開上面的覆膜,認真查看窖泥的狀態。如果發現窖泥下沉開裂,他便側身拿起洋鏟精心修飾起來,只三兩下,被他抹過的地方就變得瓷實平滑了。
? ? ? 封窖是一項勞形苦心的體力活。每次封窖,每鏟一次需要鏟起約三十斤泥巴,封完一口窖,需要鏟完600斤泥巴,16口窖池,需要鏟完9600斤泥巴。
? ? ? 我問呂良平這工作累不累苦不苦,他看著身旁一摞摞洗得像鏡子一樣透明,折疊整齊的覆膜,布滿褶皺的臉上露出了淡然的笑容。一直以來,他視它們為金貴之物,像寶貝一樣護著、愛著。他告訴我:“好的酒離不開好的窖池,窖池為釀好酒而生,而‘管窖工’則是為守護好窖池而活。只要我還在習酒工作,保護酒品質的決心就一分也不能降。”擲地有聲的話語,表達了他對習酒品質的堅守,對踐行工匠精神的履諾。
? ? ? 如今,即將退休的呂良平身邊又涌現出一批年輕的守窖人,90后的馬骎就是其中一員。在他看來,一代又一代習酒人通過實踐摸索、口傳心授,將窖池守護下去,既是他們的使命,也是習酒工匠精神的傳承。
? ? ? 老樹著花,香遠愈烈。在習酒度過一生的呂良平,始終與窖池為伴,從風華正茂到兩鬢斑白,在馥郁沉香的窖池中雕刻著自己的一生,守護著每一滴習酒的品質。當談及即將到來的退休,呂良平的心中涌出一種難以言詮的復雜情感,他說:“我的習酒生涯已‘港口在望’,船到碼頭人到站。接下來的4月,我雖將要離開酒廠,但心仍在。”
? ? ? 我問他,退休后的打算,還會回來看看嗎?
? ? ? “當然會!”他果斷回應。望著一口口熟悉的窖池,看著身邊一個個并肩作戰的工友,他突然哽咽起來:“再回首,來時風華正茂,去時已生華發。在這里,我從弱冠年華走到了花甲之年,習酒見證了我從孩子成長為父親再變老為爺爺的一生。今天即將離去,心里萬般不舍。看著眼前一個個朝氣蓬勃的青年,亦不禁回想起自己在習酒三十七載的青春歲月。我不舍習酒,更不舍大家……”
? ? ? 說完,他洇濕的眼睛里盈滿了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