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大部分的大學已經開學完畢。
大一的新生們以一顆好奇期待的心情進入大學,忙著軍訓;
大四的學長學姐們以情愿或不情愿的步伐忙著實習工作;
只有中間大二大三的朋友們,好像有點兒閑閑的。
或許大二的同學們還好些,他們忙著去迎接新生,組織社團或者協會的“收韭菜”——招生,忙著為迎新晚會準備一場別致的節目。
然而大三的朋友們還在迷茫著是考研,還是工作呢?
這個問題我也在糾結,因為我也是大三的。
大三的朋友們真的有那么悠閑嗎?有的,但只是一部分,更多的是開始“窮”了。
時間,這個東西很奇妙,當他到某一個站牌前總會給你一些預兆。
比如明天要考高數,你今天就會感到緊張,然后瘋狂的刷題;
比如十分鐘后該你演講,你會比以往更緊張,努力背稿,配動作;
比如時間到了大三時,你會用不著別人提醒,自己便開始為未來籌劃。
時間總是這樣,若不是即將到站牌,絕不會發出任何信號。
既然時間已經發出了信號,作為大三的我們只得接旨。“鐺~鐺~鐺~,你們四年的火車即將到站,請攜帶好物品,收拾好心情,下車請注意安全及方向。”
即將要到站的火車,這兩守護我們四年安逸的火車就要趕我們下車,這張父母為我們買的車票即將消費完畢,下車后我們需要為自己買單。
我們慌忙地總結經驗,好為以后鋪路,了我們的經驗窮的見底;
我們學習如何理財、攢錢,好為以后的自己買單,可我們窮得無財可理;
我們抓住火車最后的尾巴去考證,好為以后找出路,可我們窮的頭腦里只有娛樂。
大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
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
大四,知道自己知道。
這應該是我們大學生普遍存在的規律吧,很“榮幸”,我至今還在符合。不論是知道自己不知道,還是不知道自己知道,都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狀態。
而在這種迷茫的時期,一定不要長時間地去看電視劇(從事影視的工作人員除外),它只會讓你更迷茫,更煩躁。
正如羅振宇所說的:“有些事可做可不做,那么,只要有空,就去做,因為中間會有意外。”
因為,人生就是由一個個意外組成的。
所以,當你目標不明確或者迷茫時,可以選擇做一些你偶爾想做卻一直被放置的事情,它們可能是你曾不敢去做、不屑去做或沒時間去做的事情。
誰會保證中間不會發生意外,不會找到你的最愛所在呢!
我從來不是一個安分又閑得住的人。爬墻、翻跟頭都是我做過千百遍的事情;家里的日歷、插花甚至垃圾桶,都是我手工做的;不會畫畫,就拿著自己看上的十字繡一針一線的去繡,最無聊時就拿著九連環、魔方去玩玩弄。
稀奇古怪的東西在我們家里或者宿舍總是可以找到,那是我二十年來“探索”的未知星球。
在最近,我找到了我的最愛之一(最愛中最容易實現的)。
和原來一樣,我用到我的最原始的方法嘗試各種我可能會喜歡上的事情,最近火熱報名中的教師資格證,我也成為了其中的一員。
最開始,不甘于安穩的我主要是看上了教師這份職業的兩個可以任意玩耍的大假期,于是報了我最擅長的、興趣及成績達到巔峰的初中數學。
在看到竟然有大學和高中數學的時刻 ,有一次又一次地想放棄的心理。
我的確放棄了。
放棄先看大學和高中的知識,而改為先看初中數學。
在早上八點多吃完早飯,來來回回找教室,看大學或高中數學知識,直到十點鐘才開始看初中數學。我是那種不吃飯,什么事情都做不了。現在居然靜下心來,忽略午飯,一口氣把初中數學全看完,直到下午四點才開始一天中的第二頓飯。
這時候我的感覺不是餓,也不是餓過勁的沒感覺,而是一種欣喜,一種找到丟失已久的喜愛的感覺。
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并且它可能會成為你的職業。怎么會不喜歡它呢?畢竟那么愛它。
迷茫,是每一個人都會有的精神狀態,平均每三個月就會出現一次較為重要的迷茫期。這時候就“搞事情”吧。
各種各樣的事情,并不是說手忙起來腦子就不會想什么迷茫了,而是做好多事情之后,篩選一下,找到讓你較為癡迷的一件事情。
做一個敢于嘗試,喜歡嘗試的大學生(人類),迷茫時不要著急說自己沒有喜歡的事情,去嘗試更多的事情,總會有你喜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