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生活的點點滴滴,有他人的故事,有自己的故事,有他人和自己的故事,這些故事有感而發,或說你,或說我,或說ta,有共情之處,有get到之觸,有讀書之感,有分享之得,于是統統記錄下來。#
此為第22篇。
《關系的重要性》
本章對“關系”重要性的闡述,討論了二元治療關系的諸多方面,比如自體客體需要,自體客體移情,對移情和反移情的主體間解釋等。然而,整個的治療過程,不管是以什么理論為主導,最重要的都是關系。
一、從“孤立心靈”到“人際互動關系”的發展
精神分析發展初期,弗洛伊德曾提出和神經癥形成有關的“兒童期性虐待”對于心理問題產生與治療的影響。
用現代心理學術語來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術多半是用來幫助那些創傷后應激障礙的患者。
然而,隨著治療經驗的不斷積累和細致的觀察總結,弗洛伊德推翻了之前有關神經癥發病原因的假設。他認為患者能夠回想起來的“真實”經歷其實并不是真實發生,它們只是兒童期的幻想或者期望。這個觀念的轉變使神經癥的發病理論由精神創傷論逐漸發展為“孤立心靈”理論。
關于“虛假記憶”的討論持續100多年,弗洛伊德對理論觀點的修正標志著“孤立心靈”理論觀點的誕生。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Fairbairn 和Winnicot提出的客體關系理論的影響下,對“關系”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Hary stack Sulivan提出“人類精神或心理問題產生于不良的人際互動”,這個觀點無疑給傳統的“孤立心靈”觀點帶來重大的挑戰。
1988年,隨著Stephen Mitchel的《精神分析中的關系問題》的出版發行,“人際互動”“關系”等問題才受到廣泛的接納與重視。這本書的發行堪稱精神分析理論發展過程中的革命性事件。
Kohut在1971年首次提出應該在堅持“孤立心靈論”和“本能驅力論”的基礎上,將精神分析理論和技術應用到自戀式障礙的分析與治療中,該理論為精神分析理論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二、“自戀式移情”與“關系”的聯系
有人認為有自戀問題的患者之所以不能適用于自我精神分析治療,是因為他們不能在治療中發展出移情性神經癥(引發神經癥的心理沖突在移情中重現)。
而Kohut認為這些患者雖然不能形成典型的移情性神經癥,卻可以發展出自戀式移情。
1、Kohut 認為患者對咨詢師發展出的自戀式移情具備三個特證:
(1)鏡像移情
(2)理想化移情
(3)孿生移情
對Koht而言,患者之所以發展出自體客體移情,是因為他們想要在當下的咨訪關系中獲得某種體驗。
這種體驗本應該產生于嬰兒時期和撫養者之間,可是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得以實現。
2、健康的自戀具備三個特點:
(1)不脫離現實的理想
(2)效能感
(3)相信自己是可愛的
需要強調的是,個體如果想要發展出“健康、統合、連續的自我”,“關系”背景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在這個關系中嬰兒的自體客體需要通過撫養者的情感協調得以滿足,個體才有可能發展出健康的自我。
三、引入“自體客體關系”的原因
“孤立心靈”理論認為咨詢師是患者投射其內心沖突的屏幕,精神分析關注的是“孤立心靈”的運作,“關系”“他人”等字眼對于心理治療過程來說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而Kohut對自體客體移情的理解而言,個體對“關系”的體驗是十分重要的,但對“關系”的重視是不符合“孤立心靈”的初衷的,為了能準確描述自體客體移情的“關系”本質,科胡特才引入了自體客體關系這個概念。
四、什么是“自體客體”
Kohut將自體客體形容為“幫助我們發展自我感的自己與他人的關系體驗”。換句話說,自體客體是這樣一種客體,它可以為我們提供健康自我所需要的心理機能;而這些心理機能又可以促進自我統合感的發展或恢復。
Kohut首次提出精神分析適用于自戀式人格障礙的分析與治療。
他又提出這樣一個觀點:“所有人,不論心理健康與否,一生中都需要自體客體關系的支持,以保持其自我統合感。”
“自體心理學認為自體一自體客體關系是所有人精神世界的本質,那些所謂的從依賴他人(共生)到完全獨立的蛻變過程根本就不存在。”從這個角度出發,嬰兒和撫養者之間不良的自體客體經驗是所有精神心理問題的根本原因,所有患者也或多或少具備一些自我結構上的缺陷。
五、關于“自體客體經驗”
自體客體機能中“情感協調”的部分就是“關系”之所以促進自我統合感、自我經驗積極化的重要方面。從這個方面來說,自體客體機能就不再局限于Kohut所提出的鏡像移情、理想化移情和孿生移情。
到目前為止,所有與他人互動的經驗,無論是音語的還是非言語的,只要能夠促進情感與自我經驗的整合,都可以稱之為自體客體經驗。
自體客體經驗是與“關系”有關的現象。有些活動不一定會給患者提供其所需要的自體客體經驗,因為自體客體經驗的本質還是取決于患者自己對這段經驗的理解。
治療師試圖提供協調的情感反應,患者對這些情感協調的經驗進行組織。心理治療過程中良好的轉變到底能否發生,就取決于這個二元的動態系統——關系。
六、關系的情感協調
1、基本假設
自我心理學與主體間理論的一個基本假設是人類都在追求一種健康協調的狀態,即便是那些失調的或者適應不良的行為也都是患者追求健康狀態的一種表現形式,行為背后是對健康的追求。
當我們所掌握的信息不能幫助我們了解現實真相的時候,我們至少能夠確認一個主觀性事實——患者很希望得到治療師的理解。
對健康狀態的追求還表現在人們對創傷體驗的回避方面,那些“消極的治療反應”患者有可能在所謂的“正確”解釋中體驗到一些威脅,所以才會反成“消極”;而咨詢師和患者的情感不協調就有可能傳達了這種潛在的危險。
合格的治療師與治療背景應充分考慮并探索來訪者反應的合理性。
2、如何做到“情感協調”
通過識別、闡述、情感狀態的整合同患者產生聯系。通過這些行為,我們可以了解到與患者不良的經驗組織原則有關的一些因素,比如那些不利于自我統合感形成的經驗。
第五章還會講到通過對患者無意識組織原則的識別、闡述及解釋,為他們提供可重復的自體客體經驗,促進他們的自我認識的提升。
一般而言,想要發展一個新的、可重復的自體客體關系就需要我們保持一種情感協調狀態——對患者的情感給予協調的反饋。也就是說,我們希望通過心理治療讓患者感受到自己能夠被他人理解與接納。
接納對方的情感并不是說治療師一定要支持并贊成患者情緒背后的合理性。
3、確認來訪者的“主觀感受”
如果我們不自信是否能理解對方的客觀現實,我們至少可以確認對方的主觀感受。
有些人有這樣的疑慮:如果我們確認了患者的主觀感受,我們會不會強化了患者已有的防御或者歪曲的觀念,或者說,我們并沒有提高患者的現實檢驗能力,而是在削弱它們。如果提高其現實檢驗能力就是提建議、說教或者社交技巧培訓,我們就很懷疑這種方式是否能夠真正促進患者的人際判斷或者識別他人主體性的能力。
在患者嬰兒時期,撫養者就是這么挫敗他們的,他們否認孩子的情感經驗并且試圖以自己的經驗取而代之。
提建議、說教等形式是一種冒險,這種形式或許會讓患者感受到生命早期撫養者對待自己的方式。
我們相信,如果一個人可以持續地體驗到他人與自己的情感相協調,那么他也會慢慢發展出對他人情感協調的能力。即使撫養者剝奪了孩子在童年時期情感協調的體驗;如果之后患者能夠遇到情感協調的他人或者咨詢師,也會慢慢增強自己情感協調的能力。
自我價值的轉變需要以自體客體關系為背景,在這個背景中,一定有一個人能夠理解患者的主觀感受并且給予協調的反應。
4、來訪者的“情感狀態”
治療關系一個重要的自體客體機能就是通過對患者情感狀態(這些情感狀態之前被患者否認)的接納、認可、闡述,彌補之前那些無效的經驗。
很多患者都會否認自己的情感狀態,一般來講,因為這些情感狀態可能會破壞患者內心所需要的“關系”。
治療師對患者當下情感的關注可以提高其整體感、現實感和存在感。患者在治療關系中所體驗到的自體客體機能有助于接納與確認患者的主觀性,可以升華患者的體驗,將其升華到更好的組織水平;還可以增強患者的自信心。
七、“移情”與“自體客體移情”
1、傳統精神分析學派的“移情”
弗洛伊德認為移情是患者將生命早期體驗到的和重要他人的情感(愛或者恨等強烈情感)轉移到咨詢師身上,即在治療師身上體驗到愛或者恨等重要情感。
患者能夠發展出移情性神經癥是精神分析得以有效實施的前提。也就是說,過去的情感體驗必須在當下的關系中得以重現,精神分析才有用武之地,而有效的心理治療就是解決移情性神經癥,確切地說是嬰兒時期的神經癥。
移情這個詞來自于傳統精神分析理論,移情只與傳統的精神分析有關,并不適合其他理論。很多傳統精神分析技術都基于對移情的理解。
2、自體客體移情
在患者所有能體驗到的自體客體經驗中,要有其中一種能夠保證對他的關注。這與Stolorow和Atwood所說的自體客體移情有關。
根據Stolorow 和Lachmann的觀點,如果移情是患者與重要他人的情感在治療師身上的投射,那么患者對治療關系的體驗也是患者過去經驗的產物,和治療師無關。
主體間理論則從不同的角度解釋移情,或許對于主體間理論來說,移情這個概念已經沒存在的必要了。
從主體間的角度看,移情并不是置換、退行和投射,而是患者如何將當下的治療關系同化到自己的主觀世界中;移情是患者企圖組織經驗并為經驗創造意義的表現。
因此、移情并不是獨屬于患者的心理歷程,不是患者潛意識里想要重復過去的經驗,患者和治療師共同參與了這個過程。簡單的說,移情是患者試圖通過以往形成的經驗組織原則去理解當下的關系和體驗。
對主體間理論而言,移情是經驗組織和意義創造的方式。所有的治療關系都需要自體客體和發展空間的存在。
治療關系中的自體客體是指患者需要在治療關系中感到自體客體需要的滿足,而這些體驗正是童年時期不曾被滿足。
治療中,自體客體需要的關系一旦建立起來,心理發展和轉化就有可能發生。正如Winnicott所說:“要控制并利用環境”。
主體間心理治療的重點就是咨訪間自體客體連接的建立;只有這樣,患者的心理轉化過程才會發生。
八、主體間視角下的治療關系
1、從案例看治療場景中的治療關系
(1)自體客體關系是一個大的背景,情感協調的體驗可以啟動患者的聯想,當人們感到自己被接納的時候,分享的經驗就會更多。
(2)在裂痕產生時,治療師如何同患者的經驗組織原則相契合。咨詢師需要對自己的無意識動機保持謹慎認知。
2、移情的第二個維度——可重復性
患者擔心咨訪關系會重復他痛苦或者受傷的體驗,當移情的重復性變成關系背景的時候,患者就會認為治療師有可能會傷害自己。
無論是積極或者消極情感,主體間理論很重視影響咨訪關系的經驗組織原則。
九、“移情的傳統精神分析技術”與“主體間理論”的區別
1、匹配的咨訪關系
傳統精神分析將那些能夠發展出移情性神經癥的患者視為精神分析的適用對象,而自戀性神經癥的患者被認為是無法分析的。
然而,從主體間的角度講,是不是治療的適應癥不是基于患者是否發展出移情性神經癥,而是基于咨訪關系的特質。
是否適合接受治療要看“患者最需要被理解的部分與治療師能夠理解的部分是否匹配。在原則上來說,任何神經系統發育健全的人都可以被分析。”
2、關于“移情”
傳統理論對積極(性)和消極(攻擊)移情的描述已經不再是定義患者潛在心理狀態的有效方法。很多患者都會很明顯感到自己對治療師有積極、消極、關乎性的或攻擊的感受;但是我們不能假設成功的治療就是分析出一個消極的移情。
當患者可以覺察到自己對治療師感受的時候,我們就需要在當下的關系背景中,結合咨訪雙方的經驗組織原則,探討這些感受。
3、關于促進“退行”的技術
為了促進退行的發生,傳統的精神分析會讓患者躺在舒服的長椅上進行自由聯想,治療師也要恪守中立克制的原則。退行可以促進童年時期的沖突在當下的治療關系中重現。
主體間心理治療不會在當下的治療關系中重現患者與性及攻擊渴望有關的無意識沖突;所以放棄了這些旨在促進退行和移情神經癥形成的各種技術。
4、關于“咨詢結束前的解釋”
傳統觀點認為來訪者對治療師的反應是某種神經癥性質的歪曲,這種歪曲是患者內心世界的移置或者投射,所以患者對治療師的積極或者消極情感必須在咨詢結束之前得到解決或解釋。
從主體間的角度看,所謂的治療結束只是面對面咨詢過程的中止,雖然常規的面詢中止,但是關系仍是繼續存在的。這個結束不是徹底解釋,只是分離而已。
5、關于“反移情”
探討反移情是否會阻礙心理治療進程以及可否幫助我們獲得患者的重要信息,這種討論仍然是以“孤立心靈”為基礎的。
從主體間的角度看,有關主體間場的討論從來不會只關注一方(患者的移情)而忽略另一方(“治療師”的反移情)。
主體間理論將主體間場視一個動態系統,治療關系會受到雙方無意識組織活動的影響。如果我們將移情和反移情寬泛地定義為無意識組織活動的表現,那么在當下的治療關系中,治療師的行為,以及患者根據自己以往的經驗組織原則對治療師的理解就構成了移情。
移情和反移情來自于互相影響的主體間系統,他們是治療師同患者間“關系”的本質。
十、總結
一個人主體性的影響再怎么強大,它也必須借助與另一個主體的互動才能產生,這就是主體間理論的本質。
只有在關系背景中,主體感受性才能得以發展和保持。
對心理治療來說,最重要就是患者與咨詢師互動形成的特有的關系背景。對關系的探索、闡述以及咨訪間的互動是患者獲得心理轉化的重要基礎。
記于2019年8月25日 “白鹿”臺風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