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個人教養遇上客觀現實
教養是一個人的素質體現,尤其是在公共場合下,謙讓、守時是基本要求,也是尊重別人,尊重自己的表現,但現實往往不能盡如人意。
剛剛過去的端午小長假,朋友一家三口去臨近省份的一個特色小鎮游玩,人非常多,當地的停車位有限,所以對于每一個空出來的停車位大家都在爭搶。按照當地疏導車流的人員的指引,朋友心平氣和的排隊等候停車,在朋友的右邊還有一長列同樣在等候停車,終于輪到朋友的時候,忽然從右邊擠過來一輛車,要擠占終于輪到朋友的車位。不小心之下,車子被刮擦了,自然免不了一番口角,滿心歡喜的一趟旅行弄得悶悶不樂。最后,朋友總結的經驗就是:“人多的時候,還是要擠,不能讓,不然真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輪到你?!?/p>
朋友的例子雖小,但這正是我國的基本國情。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國民的受教育水平在不斷提升,從個人來講,每個人都懂得善良、正義、謙讓、守時,并能夠在大多數時候自覺用這些教養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但,一旦投入到一個供求極度緊張的環境中時,比如假期出游,比如上班高峰的地鐵、公交、比如幼兒園、小學報名入學等等,個人教養的體現就會被不斷減低。這個時候你再謙讓,且不說你可能會失去什么,你教養的體現也不會被大家認可。
要在全社會引導、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彰顯每個人的教養,不能僅從個人教育入手,不能僅僅依靠個人道德的約束,還要從社會整體管理水平入手降低出現群體無教養現象的概率,比如平衡各種優質資源的不均、調整出行時間的過度集中、加大對無教養行為的處罰等。只有這樣,才不會讓個人教養在客觀現實前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