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得過一次的病就不容易再得第二次,是因為我們身體里產生抗體了。這句話很容易理解,可是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問題來了:為什么產生了抗體之后就不容易得同樣的病呢?這個“抗體”,到底抗的是啥?
抗體又叫免疫球蛋白,是一類結構和功能高度類似的蛋白,這種現象被稱作蛋白家族。免疫球蛋白在功能上分成兩部分,也就是恒定區和可變區。顧名思義,恒定區就是基本上維持不變的區域,它產生了抗體的一般性質,而可變區則是每個抗體都有可能不太一樣的地方,也正是負責識別并結合相應的抗原的位置了。
當抗體的可變區接觸到相應的抗原的時候,由于結構互補,兩者像榫卯一樣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每個抗體分子可以結合兩個相同的抗原,而每個抗原又有著不同的抗原表位去結合不同的抗體,這樣,大量的抗原和抗體就會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團巨大的免疫復合物,從而使病原體沉降下來并被免疫細胞吞噬,從而達到清除病原體的目的。
當然,抗體還有許多其他的作用,那就說來話長了。
至于為什么我們能產生能應對一切病原體的抗體,那就要從抗體的來源說起。
抗體是由我們體內一種叫做B細胞的淋巴細胞產生的。每個B細胞在成熟之前都要經過基因重排,也就是改變了抗體可變區的氨基酸序列,也就改變了可變區的形狀,可以與不同形狀的抗原進行互補。
然而,每個B細胞所能產生的抗體是完全一樣的,而產生每種抗體的B細胞數量最初都很少。當固有免疫系統受到病原體的刺激時,各種抗原呈遞細胞就會將吞噬消化的病原體中的抗原“展覽”在自己細胞的表面。而B細胞表面有一種受體,和自己所能生產的抗體能識別一模一樣的抗原。所以,如果B細胞表面受體受到抗原的刺激,就會分裂增殖成為成熟的漿細胞,并不斷生產大量的相同抗體。這就是抗體能識別那么多抗原的原因了。
另外,除了成為漿細胞生產抗體,B細胞還能分化為記憶細胞,將這種抗體的記憶長久地保存下來。一旦再次受到同樣的抗原的刺激,就能更快地增殖出漿細胞產生抗體,于是病原體來不及大量地感染人體,就被一擁而上的抗體清除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