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觀《再見,在也不見》
作為2015金馬影展的開幕片,2016年5月公映,而我是拖到2016年12月才看。節奏溫吞,幾度欲棄片。但還好,文藝+疑似錯別字的電影名,終是使得我必須一探究竟。
影片講了三個小故事,我更愿意理解為是三段相互毫無關聯的情感體驗、寫實人生。
故事一:背影。故事梗概:陳柏霖飾演陳經理,年紀輕輕事業有成,被公司委派到廣西一家企業進行業務考察。當他在工廠看到失散多年的父親跛著腳一瘸一拐的行走時,當他跟蹤父親回到家中看到他勞累了一天坐在椅子上小憩時,當他看到父親在公交車上主動給抱小孩的婦女讓座、自己站著時,他其實是關注的、心疼的,但是卻不愿相認。即便兩人在飯館相見,父親認不出兒子,兒子也不認父親。
這個片段取名為“背影”,很容易讓人代入朱自清的散文《背影》,那樣的站臺相送,抒發的感情之真摯、懷念之真切無不表達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熱愛以及兒子對父親不言于表的疼惜-----但切換到本片,卻是另一個極端:本是血脈相承的父親和兒子,卻無法親近、不能接近、互不相認。劇中的父親說:都離開那么久了,回去還有什么意思;劇中的兒子,看向父親的眼神,沒有依戀和向往,從頭到尾,都僅僅是遠遠看著,不愿再去打擾他的生活。
父母總是希望能在孩子心中恒久保有一席圣地,光陰不老,歲月溫柔,可是孩子總要走向遠方,她的領地日漸受侵蝕,于是不得不承認,終究不再是你所仰望的日月了,她變成遠處即將隱沒在黎明前的星辰。
故事二:湖邊。故事梗概:陳柏霖飾演一位初為人父的已婚男子陳德明,孩子剛出生不久,卻接到來自監獄的一封信。他要去新加波,見證年少時好基友的死刑。
這個片段取名為“湖邊”,湖邊其實是故事發生地,兩個躁動的少年,最喜歡的事就是脫光了一頭扎進河里去;劇中鏡頭不斷在當下和過去之間交織,前一個鏡頭是綠色的湖,下一個卻是青灰色的監獄,冰冷的搜身儀器在身體上不停地摩擦;藉由“死刑前夕”這個極端的狀況,在行刑前兩天陳德明在腦子里過了一遍少年時的好多回憶。
陪伴了整個青春期的小伙伴,從生離到死別,也沒有什么話要說;陳德明只是說:我帶你回家。
故事三:再見。故事梗概:陳柏霖飾演年輕的大學教授陳志彬,來到泰國講學,遇見當初的大學老師蔣雯麗,重續一段師生戀,忘年戀;而與此同時,一位名叫PIM的女學生也對陳柏霖暗生情愫。
蔣雯麗那種得體的,屬于中年女性的美,深深吸引了我;舉手投足、說話微笑,無不讓你想到“歲月積淀”這個詞,她在劇中,是美酒,芳香沉郁;是梅花,暗香浮動;師生戀加忘年戀,越過了大眾所謂的“道德”界限,但卻不讓人反感。十五年不見,再見時,她說:幸好有個女兒,否則不知道這些年怎么過來的。就這一句話,關山阻隔的黯淡光陰里熬過的苦,傾瀉而出。
三個故事,說的都是離別:再見的時候,父親衰老、童年的朋友死去、暗戀的人是個慈祥的媽媽。
正如陳柏霖在泰國的大學里演講時提到的,無論FaceBook還是微信,看似有上千個好友,真正在乎你的也許不過只是其中5個人而已,生活中圍繞著我們的人那么多,到最后,我們還是孤獨一人,這就是我們現今的社會。
泰戈爾的詩里寫到:”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不能說愛你/而是想你透徹心脾/卻只能深埋心底......”每個人心底都埋藏著秘密,而很多人,即使再見,卻已回不到從前,再見,不如“在也不見”。
而我想,人生已經這么寂寞這么蒼涼,有一些隔著沙霧似的,山遙水遠的美,也是好的,哪怕其實是虛幻。-----只是借來的寄托,終究要還,不可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