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周一周二兩天我開始偷偷地丟自己多余的東西,包括大量的舊書、小時候的小玩意、長期閑置的無用的東西。之所以是偷偷干的,是因為我媽媽屢次反對我扔自己的舊書,她認為這些都是她花錢買來的,就算我們都不會去看,也不能夠丟掉。之前,我都是默默地服從她的話,把整理出來的舊書又放回原位。但這次,我真的打算好好整理一下自己的書庫,因為我覺察到我的每一個細胞都在大聲呼喊“斷舍離”。
丟舊物不僅僅是丟東西,也是一次釋放壓力的過程。當(dāng)我整理出大量的中學(xué)時的教輔、試卷,小時候畫畫用的紙筆、各種布滿灰塵的小玩意,裝滿了五六個大號塑料袋時,我既驚訝又了然。扔?xùn)|西被限制只是我父母的教育方式的一個縮影,他們總希望我能和他們一樣生活,但我的心里總是有一股無力感,覺得自己沒有力量控制自己的“翻篇”,從一個階段轉(zhuǎn)到另一個階段,沒有力量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和討厭的東西。這種無力感,促使我逐漸放棄了對他們的抗爭。而這兩天我一系列丟東西的行為,讓我逐步感知到了自己對生活的掌控感,釋放了一些心理壓力,并想到了更多的東西……
(二)
回憶過去,我的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有不恰當(dāng)?shù)牡胤剑热缛鄙僦鲃拥年P(guān)愛和鼓勵,多的是管理和批評,這些都給小時候的我?guī)砹嗽S多心理壓力,間接地使我形成了較為怯懦膽小的性格,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沉浸在“習(xí)慣性失敗”的慘霧中。
曾經(jīng)讀過一些武志紅的書,了解父母的行為可能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毀滅性的影響,我對此也深深認同。父母并不是一群永遠正確的人,他們中的有些人在親子關(guān)系中甚至是愚昧、暴力和冷酷的。作為孩子時,我們沒有能力反抗,所以只能承受父母帶來的負面情緒,心中混合了對父母的愛和恨。長大后,釋放這些負面情緒就變得很有必要了。
(三)
是全面“反攻”還是自己療傷,二十二歲的我選擇后者。埋怨很簡單,理解卻很難。既然愛是恨的底色,為什么我們不擯棄恨,擁抱它的底色呢?曾經(jīng)也恨過,也怨過,但最終發(fā)現(xiàn)父母對自己的愛真的最純粹、最寶貴,他們也是在塵世中掙扎著生活的人啊,在種種條件的限制之下,他們已經(jīng)努力為我提供最好的一切,我又怎么舍得再責(zé)備他們呢?我能做的只有堅持自我,不斷提高自己,讓他們看到我的改變,從而主動認同我。
斷舍離是我自己做出的決定,是我自認為明智的一個選擇。雖然父母不能認同,但我可以用不惹怒他們的方式去完成,也是圓滿的。如果還是拿父母當(dāng)做不行動的借口,就是我自己在耍賴犯懶,對自己不負責(zé),至少在這件事上,我戰(zhàn)勝了這種惰性,給自己點贊。
最后復(fù)習(xí)一下“斷舍離”的定義:
斷=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
舍=處理掉堆放在家里沒用的東西
離=舍棄對物質(zhì)的迷戀,讓自己處于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