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這種事,和京劇一樣,本來也不說用來湊熱鬧的,而寫字,本來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見到張鐵林的那天,是在他家,上午北京天氣也好,我們三個人找路找得暈頭轉向,好不容易摸到了門,按了鈴后聽得中氣十足一聲“呵!誰呀!”,這一聲氣沉丹田,聽得我們三個分分鐘想要下跪叩首大呼吾皇萬歲萬萬歲。
可其實“皇阿瑪”張鐵林本人挺隨和隨便的,那天陰差陽錯,我們和另外一波電臺采訪撞到了一起,皇阿瑪作為“千古一帝”,隨隨便便就把我們這一幫子都好吃好喝好好奇得安頓妥帖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關于如何賣一份高冷的安利
張鐵林始終有一個調調,就是他覺得對于喜歡的事情,敬畏是天生的,對不喜歡的東西,強迫對方接受也是沒用的。
文化尤其是這樣,造化領悟的事情,強求不得。(高冷就是分分鐘讓你長跪不起)
文人收藏在他看來基本就是個曲高和寡的小眾愛好,和大街上遛鳥玩手串的大爺們還是有著本質上的不同的。結果現在社會上魚龍混雜的“收藏”都是為貼金和升值去的。“煤老板買了煤,錢不知道哪兒擱,突然有一天開始去拍賣行買東西,今天十塊錢買下來,明天能賣十五塊”。本來是個雅事,結果被攪合俗了,so sa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寫字無非就是一種生活方式
張鐵林寫字,和收藏一樣,和他的生活方式與精神生活密不可分。他說家里的老人原來是中醫,開方子都是用小字,他從小就跟著學會了寫小字,然后就喜歡上了。這么多年來無論是在社會動蕩的少年時代,還是中年后的英國生活,寫字都沒有離開他,至于他的字寫得怎么樣,本來也不是把寫字當營生,玩的事自己嗨森就好,別人愛誰誰吧。
因為是一種生活習慣,一種愛好,他也不覺得寫字=書法,“我就寫我自己的,也不是加入什么協會,寫字是我生活的一種方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真心喜歡就不能退卻
那時候大概是2000年,張鐵林和王剛、張國立老師拍攝國民偶像神劇《鐵齒銅牙紀曉嵐》的閑暇,他看“和珅大人”下戲之后總是百無聊賴,就慫恿他去拍賣會學習學習,長長見識。(就此把和大人指向了一條不歸路)
那時候,張鐵林已經開始專注于收藏古籍善本的手札。他的手札基本都是從拍賣會來的,根據拍賣規矩,善本類都是先問有沒有人要包圓,行話叫“整拍”。趙之謙的那次拍賣,體量巨大,有好多等著撿漏的人。張鐵林上來一口就要定了整拍,全場都在皇阿瑪的大手筆下傻眼了。
說白了就是八卦
他說,信札說白了就是古代的微信,你發微信的時候不會在意用什么字體字號,只在乎說了什么,所以信札上就有了古時文化人最真摯的情感,你能看出他們的生活點滴(雞毛蒜皮)和所想所感(腦洞八卦)。而且,經歷了數代人的遷徙、戰亂和災難,能保存下來的肯定都是名人的信札,如今他將這些“古早版微信截圖”拿在手里,就好似融入了他們的生活(tips:據說真實的乾隆也愛收集信札,可見八卦之心乃帝王之本)
“我要保證我手上所有的信札,都能找到一個能善待他的人家。而不是在那些曠世巨作上抹一把鼻涕上去,占為己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就是玩的事,犯不上那么正經
張鐵林覺得對于收藏的人來說,錯過的故事是最傷心的。在收手札的過程中,他也是會碰到煞有介事的人,有騙子,更有終身錯過的扼腕。“我這人特專一,我自從收集手札,對其他的東西都沒有一見鐘情的感覺。”
在他看來,在收藏上不要妄自菲薄,人的精力和財力有限,最后必然會走上越收越精、越收越窄的道路,這也正是真正的收藏家,因為集中才會有深度的研究與足夠的沉浸。
張鐵林說,鑒賞其實很簡單,“真東西見得多了,就基本不會誤入假貨”。他用信札打比方,那些紙張,墨,印,用詞造句,基本格式……見得多了,就有了基本的判斷能力。而在他看來,真的藏家也不會去干那種聚眾密集交流的事。
不是學習,是玩兒,是生活。
這便是張鐵林的收藏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