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已經到了5月,有些懷念冬天的時候呢,藏在圓圓厚厚的羽絨服里,大快朵頤后罪惡感比較少。
特別是當一群人圍著烤爐的時候,夾起一片片鮮嫩的五花肉、牛舌……小心鋪平在烤盤上,聽著它“滋啦啦”的聲響,濺出微微的幾滴油,看著肉片邊緣慢慢翻卷,表面閃著油光,肉香飄散。把它再夾起來,翻個面,看著已經烤熟的那面泛出微焦的顏色,夾著清晰的紋理。烤爐周圍的一圈人,眼巴巴地望著,聞著香氣,想著蘸上醬料、撒上孜然或胡椒粉的滋味,默默地吞咽口水。
又或者是一群人圍著火鍋的時候,看著生菜、玉米、腐竹、金針菇和各式各樣的丸子在熱氣騰騰的鍋子里咕嘟咕嘟地翻滾,夾上一片羊肉或牛肉,在冒著白氣兒的熱湯“泡泡”里輕輕一漂一涮,看它顏色變白,撈起來,蘸上自己調配的花生+芝麻+海鮮+沙茶醬,放進嘴里一嚼,燙得夠嗆,卻滿嘴生香。
待得吃飽喝足,紅光滿面,穿上厚厚的大衣,幸福而滿足地捧著圓滾滾的肚子出門,不時打出一個飽嗝,看到冰冷的空氣中呼出的白氣兒,似乎還彌漫著咸鮮味兒~
幸福的時光好像總是短暫,夏天就要來啦~ 肉肉就快藏不住啦~ 哎呀呀,肚子上的軟肉duangduang滴遠古隆冬噠,這可怎么辦呢,哎呀呀呀~
為什么大快朵頤顯得這么容易,而健身減肥就變得那么難以堅持呢?
要怎樣才能不那么辛苦地“堅持”去做我想要做的事情呢?
一、讓原始動力成為前行助力
你是不是看了我前面貼的圖片和描述就已經口水直流、恨不得立刻大快朵頤一頓?
為什么美食的誘惑如此難以抵擋呢?在我看來,那是因為美味可以激起人最原始的欲望本能。
是的,原始。
越是原始的本能欲望,越難駕馭,因為克服它意味著違背本性。
《救貓咪》說,人類的原始動力有如下幾種:生存、饑餓、性、保護所愛之人、對死亡的恐懼。
美食大概對應著的原始動力應該是“生存”和“饑餓”。
在遠古時期,要獲得食物非常不易,集結一伙人,出遠門狩獵,勘察好地形、埋伏好陷阱,經過漫長的等待,也許有獵物落入陷阱,也許還需要經過漫長的追擊和捕殺。期間,很可能遭遇受傷和危險。萬分不易地得到獵物,經過剝皮、清洗、生活、燒烤,一群人終于能夠為著篝火,跳著舞吃著肉,心里幸福而平靜,帶著吃飽肚子的滿足感,可以有一段時間擺脫饑餓和生存的困擾、可以活得更久一些。
食物和美味,是原始世界里永恒的追求,那種追求似乎已經深深烙入人類的基因和骨髓。于是,一切美味的誘惑顯得那么迷人和難以抗拒。香氣激起食欲,不知不覺就分泌出唾液,好去享用一場盛大的饕餮宴。
人性的原始能量太過強大,如果要去克服,會消耗大量能量,因為那本身就是在和自己過不去呀。那是條鴻溝,想要逾越,太難!
因為那是“爬行腦”的本能,而不是人類的“理智腦”所能輕易控制。
但是,“理智腦是爬行腦的進化和衍生”,所有的追求和目標可以追根朔源到爬行腦的那一層。
比如,追求美是“性”的衍生,職業追求是“生存”和“保護所愛之人”的衍生,追求健康是“死亡恐懼”和“生存”的衍生,對美食孜孜不倦的追求則是“饑餓”的衍生。
要抵御人的原始本性,需要用另外一種原始的本性。
比如,美食也許對應“生存”或“饑餓”,但如果要拒絕美食,可能可以對應“死亡恐懼”。我有個朋友,曾經無肉不歡,重量級球型身材。漸漸的,他的血管、心臟都再難負荷他的高油脂、高熱量的攝入。在一次休克急診后,醫生對著躺在病床上的他說:“必須控制體重”。然后他就像變了一個人,不但嚴格控制攝入,每天積極鍛煉,4個多月,瘦了好五十多斤,衣服褲子都小了好幾號。
美食誠可貴,舒適價亦高,若為生命顧,兩者皆可拋。
你想做什么?為甚么想做它?得到第一層原因后,不要停下來,繼續往下問為什么,為什么,不斷往下深挖,別把自己當成理智的圣人,而把自己看成原始的動物(因為原始獸性才有最強大的行動力和執行力,這個力量遠超過進化后的人類)。直到將原始動力和你想做的聯系起來。然后用那個原始動力幻想出兩個“做”與“不做”的極端畫面。
同樣的目標和行動,也許會對應不同的原始動力,用你自己的那個就好。依舊拿健身來做例子,也許有人對應的原始動力是“死亡恐懼”,也許有人對應的是“性”。
畫面總是最有沖擊力,獲取一些極端的比對圖片,把它貼在隨處可見的地方。用思維和想象不斷固化“想要的畫面”和“必須付出的行動”之間的鏈接,或者是“不想要的畫面”和“不付出行動”之間的鏈接。不知不覺間,你就會行動起來。
用潛意識里最能打動自己內心的原始的動力,喚醒你的行動力。
二、從微小的行動開始
人腦有“圓滿綜合癥”,也就是說一旦開始做某事,就想要把它做完,如果有件事情做了一半,它依然會存在人的腦海中,揮之不去,因為那件事情“懸而未決”。就像你聽了個故事的開頭,卻無從獲得結局那樣難受。不論是好是壞,我們都需要一個結果。
所以,從一個微小的行動開始做起。一方面小行動容易被達成,正向反饋有利于增強自信心,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另一方面,一旦開始行動,無論它多微小,都會在大腦中形成一個“懸而未決”的事,從而使人自發、自動地想要繼續把它完成。
這個行動可以足夠微小,甚至,可以是準備行動。但,必須是行動!
依舊拿健身說事兒,這個微小的準備行動可以是換上一雙跑鞋、換上一身運動裝備。說真的,好多次我就是這樣:原先還在糾結猶豫著要不要去跑步,可是,一旦換好衣服,都會立刻決定出門,幾乎無一例外。可如果單純的坐在那里糾結要不要去運動,結果就未必了,大約有50%會出門。
所以,不管多小,去行動!只有行動可以帶來改變。而且,可以用一個小行動,引領一連串行動的發生。
三、讓滿足時效縮短
“堅持”之所以辛苦,是因為堅持得來的回報小或者遠,小得為不可及,遠得遙遙無期。
如果嘴饞想吃東西的,吃好立刻就滿足了;如果發愿去健身減脂,運動一次換來的只有酸痛和汗水。說穿了,這兩件事兒的當下收益不同。也就是給你當下帶來愉悅感和滿足感程度不同,一個滿足時效短,一個滿足時效長。
滿足時效短的最好例子是游戲:每按一個鍵,就有聲音反饋,打中目標就有分數累加,沒準還伴隨著錢幣落入口袋的聲音,進度條時刻顯示著,提示你離終點還有多遠,還時不時出現一些“Amazing”的歡呼和鼓掌,讓你打的時候就覺得無限爽心,可以一局又一局不停地打下去,也許就為了看虛擬錢幣的增加,也許就為了看自己不斷打開隱藏關卡,不斷升級,心里的愉悅感和滿足感飆升。
想象一下,假設有那么一款黑盒打怪游戲,一鍵按下去,沒有音效、沒有動畫、沒有提示,也沒有震動,什么都不顯示。打沒打中呀?不知道,沒反應,它不告訴你。你只有不停的打,不停的打,當你連續打中100次,它才告訴“恭喜你過關了”。這個游戲你想玩嗎?
正常人應該都不會喜歡這樣的游戲,因為太無趣了。
可惜有些事兒似乎就像黑盒游戲那么無趣。比如去健身,如果你不享受那個酸痛和流汗的過程,去一次根本得不到任何看得見的效果。你可能得至少去個10次才能看到極微小的變化。這種遙遠和渺小的變化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不好玩,太不好玩了!
于是,不想玩。
雖然理智上知道1*1.001^n可以隨著n的無限增加而變成無窮大。可是結果實在太遙遠,遠到不想去經歷那段枯燥的旅程。
這怎么辦?
既然問題出在滿足時效上,那就在這個地方解決。有一個簡單的方法:用一些簡單的物品給自己一個“可視化”的即時獎賞。
比如我桌子上有一盒彩色的小石頭,每天早上會打開它。如果當天閱讀了10頁書,就從盒子里拿出一顆藍色的“學習石頭”放在蓋子里,如果運動了半小時,就拿出一顆綠色的“健康石頭”。
一天結束完畢后,數著石頭偷著樂。是的,數石頭時就已經有著打怪升級的成就感了。然后把它記錄在小本子上,再把石頭們清空放回盒子里。第二天重新開始。也可以用一盒回形針、一盒大頭釘,或者只是簡單的一張A4紙+一只水筆。只要記錄方式足夠簡單、隨時可記、記錄結果可以可視化。
當技能被提升、效果被累積到一定程度,當n逐漸變大,帶來一些看得見的改變時,你自然會清楚那大致需要多少顆“石頭”換取,久而久之,就能建立起自己的反饋系統,把那份未來的滿足感打散分布在每一天和每一次努力中。
如果過程實在太漫長,還可以設計自己的獎賞系統,比如,集齊7顆“龍珠”兌換一部當下新出的電影/一件大衣/一部新手機……讓當下的可視化記錄有更實際的“奔頭”。
讓滿足時效提前,把要堅持的那件事“游戲”化,把它變得更好玩,讓自己更想玩。
所以,找到你的原始動力,從微小的行動開始,想辦法縮短滿足時效,讓堅持不那么辛苦,而像游戲那般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