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呂蒙軍務事畢,便被孫權喚去。他以為有緊急軍情,疾步趕去,卻被孫權喚入內堂。張昭,周瑜已端坐兩側。
呂蒙欲行禮,孫權忙擺擺手,喚他入坐。
四人皆就坐后,孫權淺笑道:“今日我們不談公事,就當知己相聚,把酒言歡。大家都不要拘謹,想聊什么就說什么。”說罷,下人已為各自倒酒擺宴。
張昭撫須道:“俗話說一張一弛,文武之道。難得主公這幾日興致盎然,我等也就不要受拘束了。”說畢,轉頭向公瑾道:“公瑾精音律,善舞劍,可否即興來一曲?”
“好,好,這提議不錯。”孫權鼓掌道。
公瑾擺擺手,道:“先生抬舉了,普天之下,通琴曉樂,不乏人在。我這點淺才,哪敢拿出手。”
“哈哈,”孫權大笑:“公瑾,何以如此謙虛?我豈不知你夫妻二人琴瑟相合,皆是樂中能手,恐怕無人能出其右。”
“呵呵,我碰巧前些時日就遇到一個極會彈曲的女子。此女子曲直通心意,且能以曲明志。”公瑾贊道。
張昭微微一笑:“公瑾如此稱贊一人,恐怕此人真是精通樂律。何不推薦來彈奏幾曲?”
“那就要看子明愿不愿意了。”公瑾笑言,眼角余光瞥向呂蒙。
呂蒙已知公瑾說的是落霞,接過話題道:“公瑾說笑了,我哪有愿不愿意的份。”
“難道還沒定親嗎?”周瑜把當日見聞簡述與孫權,張昭。
呂蒙也只好就母親對這一婚事的堅決反對據實陳說。
孫權聞后,嘖嘖嘆道:“這個女子,倒真是肝膽豪氣。雖扮男裝入軍營,倒也情有可原。再說已處罰興霸了,此事不宜鬧大,更不該因此而錯失一段好姻緣。這樣吧,傳我命令,讓她來晉見。”
少時,落霞到。見孫權,便躬身行禮。
只見落霞襲一身綠色長裙,只用一條白色的絲帶系起的如云秀發自然垂落,裊裊婷婷,翩翩若絕塵。眉宇之間,英姿颯爽。
孫權暗驚:“好一位絕色佳人。”打量片刻,便道:“聽聞姑娘琴藝了得,我冒昧請來,可否為我們彈奏一曲?”
“吳侯言重了,小女子學藝不精,恐有辱傾聽。”落霞答。
周瑜笑道:“韓姑娘,不要見外,今日我們相聚,皆是知音把酒言歡,就請隨意彈一曲吧。”
“是啊,公瑾能明辨音樂,就當切磋切磋。”張昭亦勸道。
落霞見狀,不好推辭,道:“既是這樣,我就獻丑了。只有一個不情之請,我愿隔房彈曲。”
眾人還沒領會過來,周瑜就笑道:“好,隔壁聽琴,更宜凝神傾聽。”
不一會,琴聲清清脆脆地從里屋傳出來。先是悠揚亮麗,婉約輕柔,如一匹彩練當空飄舞,時上時下,時左時右,舞出許多絢麗的姿態來;繼而節奏加快,聲調激昂,如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向東流去,波疊濤涌,浪花飛濺;接下來急管繁弦,號角嘯厲,如春雷乍響,如山洪暴發,如戰馬嘶鳴,如刀槍撞擊……就在眾人被琴聲牢牢吸住的時候,突然什么聲音都沒有了,霎時間,整個內堂一片寂靜。芷素神采煥發地走了出來。
周瑜忍不住鼓掌夸道:“這首曲子比第一次的更好。豪邁,雄偉!”
孫權,張昭,呂蒙皆覺驚訝。想不到一個弱女子還能奏得出這等雄健的樂曲。
“我喜歡聽人彈琴,但對樂理則知之甚少。聽琴也只知道好聽不好聽而已,其間的深淺卻品味不出來。”孫權沉吟片刻,又說道:“讀古人書,對鐘子期評俞伯牙鼓琴,所謂‘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之語,真是神往至極,巴不得也有這種知音的本事。你如此善于奏琴,大概也善于辨音吧,可否分享分享。”
落霞想了想,說:“我并非善于彈琴,即便精于彈奏,要準確地辨出其音來也是一件很難的事。《列子·湯問》篇里說的高山流水的話,稱贊鐘子期的琴藝遠過俞伯牙,故而才有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正因為知音難得,這個故事才會傳誦不衰,常令人感嘆不已。”“知音難得。”這幾句話引發了孫權的共鳴,他點點頭說:“你說得很對。”
“不過,樂聲也大致是可以辨得出來的。”落霞的回答有了轉折,“古書上才有鄭衛之音濮上之樂的說法。訣竅不在別處,唯在多聽。所謂操千曲而后知音,一番日積月累的功夫。”
“對,日積月累,才能見功夫。”張昭接過話題,欣然說道:“知音辨曲的本事是由長年積累而來的,學問從政何嘗不是點滴累積的,大道至簡。”
琴聲樂理更是掀起了張昭的思緒,他鄭重地說:“自古音樂在教化中便有很重要的位置。孔子教學生六藝,其一便為樂,所以洙泗河畔,才有弦歌不絕。可惜當今士子們一心想的是加官進爵,不但經濟之學不通,連《史》《漢》都不懂,更不要說琴藝弦歌了。這真是國家的大憾事!”
張昭的這番感慨,使落霞想起從小就聽慣了的父親的肺腑之語。她沒有想到堂堂的一國之軍師與父親竟有著如此共同的語言,不禁說道:“先生憂慮國家,著實讓我等欽佩。家父也深愛琴樂,曾與我深刻交流過對音樂的體會。我倒覺得做大事之人在誦讀‘四書’‘五經’之余,花點時間于音樂的研習上,或許對于治理國家也會有所幫助。”
孫權亦不住地點點頭,覺張昭所言在理,落霞一言又勾起他極大的興趣,不覺肅然向落霞問道:“令尊與你說了些什么,不妨讓我這個喜愛音樂而又不懂音樂的人長長見識。”
落霞未料到孫權如此謙下,君臣這樣共處也是極少見的。久聞孫仲謀乃一代英明之主,如此見來,如果非虛。若能借父親之言能讓他治國安邦有所體會,從而造福于百姓,也是功德一件。
想到這里,斂容說道:“父親曾說圣人極為重視樂,把樂和禮視為治國安民的兩個最重要的手段,故《樂記》篇里反復將樂和禮并在一起說。如: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節也。又說:樂也者,動于內者也;禮也者,動于外者也。家父說,圣人認為,禮是從外部來有等級有秩序地節制邦國;樂則是從內里來熏陶化育百姓的心境。圣人一向最為看重人心的教化,故樂的地位實在禮上。而樂的功能,圣人以一‘和’字來概括。這‘和’字,真正地體現了我們華夏之邦的最高智慧。”
孫權心里一震。“樂者,天地之和”這樣的話,《樂記》一篇里的確反復出現過,但自己并沒有深究,更沒有對“和”字有這樣高的認識。他懇切地對落霞說:“想必令尊對圣人標出的這個‘和’字,有一番人所不及的探討,我愿洗耳恭聽。”
張昭周瑜對這一番理論也頗有興趣,呂蒙正研習四書五經,對此也稍有領悟。落霞緩緩說道:“家父說,古代許多典籍中都提到了‘和’字。早在春秋時,周太史便說過‘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論語》上說‘禮之用,和為貴’,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庸》里說‘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董仲舒說‘德莫大于和,和者,天地之正也’。可見古來圣人賢士都注重‘和’,把‘和’視為天地間的惟一正道。”芷素頓了頓,又說道:“家父說,這‘和’字的產生,乃是受音樂的啟發。”
這句話,立即引起四人的注意。
通樂理的周瑜,接過話題道:“韓姑娘說的沒錯,和字來源于樂。各種不同的樂器,如琴瑟笙竽笛簫等等,單獨吹奏,則是各種不同的聲音,若將它們合起來一起吹奏,則有兩種情況出現,一是聽起來駁亂無序,糟糟混混,這種聲音稱之為雜;一是聽起來高低得宜,眾音協調,讓人悅耳舒心,這種聲音則為和。”
“不錯,解釋得好!”孫權連連點頭。
“韓姑娘,你再講講你所理解的音樂之和。”周瑜說道。
落霞接著說:“周將軍剛剛說的這種眾音相宜而產生的協調,圣人將這種美視為天地間最大的美,這種美的產生,其基礎在調和。若笙之音高了,則吹低點,簫之聲緩了,則加快點,通過相互間的調節控制,尋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聲音來。于是,和聲便產生了,天地間的大美也就出現了。圣人之所以超過凡人之處,就在于將此推衍到人世間,由此而感悟出治理邦民之道。世事紛雜,眾生蕓蕓,正好比琴瑟笙竽各發各的音,若將他們都調理得各自得宜,互相協諧,則可以奏出人世間的和聲。如此,邦民就治理好了。所以古往今來,賢哲們都苦苦追求一種中庸、中道、中行、中節,試圖找到這樣的和協之音,以達到萬邦咸寧萬眾一心的目的。這就叫做致中和。”
圣人的治國之道,由聽樂而產生。這個道理居然讓一個小女子說得如此順理成章,孫權等皆心里暗自佩服。
張昭沒想到這歷來被經師們說得神乎其神的‘和’,卻被解釋得如此平實具體,看得見,摸得著。慨嘆道:“后生可畏呀,今日一聚,也讓我有所領悟。眾音和諧方成樂,眾民和諧方成邦,眾邦和諧方成國。大道理皆從小道理而來,小道理又往往能啟發大道理產生。”
孫權,周瑜點頭稱道。
呂蒙領悟道:“這么說來,這是先人由音樂推及治國一路,又將它推及治心一路。人的心聲以及天地間萬籟之聲,與琴瑟笙竽之間的關系一樣。若心聲能與天地間萬籟之聲協宜一致,那么,人的心聲與天地間的萬籟之聲組成了和聲。這種和聲又超過了治理邦民的中和,便是易經中說的天人合一,陰陽相合。”
語畢,滿座寂然。片刻,孫權鼓掌大笑道:“子明學識增長至此,足見勸學成效之大,我深感欣慰。三言兩語就把這么艱深的道理給理清了。妙哉!”
落霞也未料到呂蒙有一番如此精準又深刻的體會,沒想到他的學問于上次相別后增長不少。平日那么多的軍務,想必是擠時苦學的結果。不免為他的日夜操勞擔憂起來,之前的不快也掃之一空。隨后又說道:“落霞不知高低輕重,胡謅亂言,說得過多。錯謬之處,還望看在落霞乃一無知無識的小女子分上,予以海諒。”
孫權長嘆一口氣,道:“今日我受教很多。多虧你一番開導。就沖你今日的這份教誨,入軍營的事我不予追究了。”停頓了一下,又說道:“想必子明學問增長,與你的幫助有關吧。”
落霞低聲道:“那是吳侯英明和將軍勤奮的結果。我倒沒幫上什么忙。”
“呵呵,那以后我命你永遠幫助他,你肯不肯呀?”孫權半開玩笑似地問。
落霞低頭羞澀一笑。
“子明好眼光,萬里挑一的女子都給你選中了。”孫權開心地說道:“落霞,受封你為韓夫人,賞布匹一百,賜婚呂蒙,令你二人擇日成婚。”
呂蒙深感意外,沒想到孫權會為他的婚事如此考慮。遂起身,雙手抱拳,鄭重作揖道:“多謝主公!”芷素也深謝孫權的厚意。
周瑜爽朗笑道:“今日真是開心,聽了琴,談了心,又成全了一樁美事。”
張昭亦笑道:“子明,你可是娶了一個女軍師呀。我相信韓夫人定會成為你難得的賢內助。不僅是你之幸,也是東吳之幸啊。”
“哈哈,哈哈。”孫權,周瑜皆大笑道。
時已至夜,孫權回到臥房,望著窗外月色輝映下的殿堂,久久不能入睡。
今天他領悟了許多。中庸和協,他過去看到的是僅僅是圣賢治國的手段,原來更是圣賢心目中所追求的人生最高美境。這種美境應該是一種均衡、穩定、平和、典雅的氣象,像玉一樣的溫潤透明,外柔內勁,有如藍田日暖,柳陌生煙,充塞著一種沖淡綿緲、微茫默遠的和諧氣氛。而自己辦事易于任性,今后于這些方面要多加檢束。作為一個執政者,就應該是一個高明的樂師,將百姓萬民的眾籟之聲,協調為一個和諧動聽的樂音,這才是最為成功的治理。他又想到,作為音樂來說,和聲其實也就是一種新的聲音。這種聲音是要產生在不同聲音的綜合之中。倘若眾聲都發出一個音來,就只有大聲而沒有和聲了。作為一個地方之主,要讓臣僚各抒己見,各盡其責,然后再協調眾議,開創一個新局面。這不就是博采眾長、釀花成蜜的道理嗎?
萬籟俱寂的夜晚,秣陵城的最高殿堂里,孫權在靜靜地思索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