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出自《左傳·哀公十六年》,指在沒有人現場監督的情況下,通過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遵循法度,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自律一詞,想必大家都非常熟識,鋪天蓋地的心靈雞湯幾乎沒有不提到的吧!
他律,才疏學淺的我好像是第一次聽到,還是女兒的老師來評價女兒的,我特意查了一下其含義。
他律,狹義來說,指接受他人約束,接受他人的檢查和監督。廣義來說,指除本體外的行為個體或群體對本體的直接約束和控制。
女兒高三零模,是全市統一聯考,成績并不太理想,從高中以來的年級前十,特別是高二以來保持的年級前五,跌到了十一名。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通過這次考試,及時暴露存在的問題,亡羊補牢,為時不晚,短短幾天時間,女兒已調整好心態。
我也受到女兒囑托:“媽媽,你負責監督我,看到我稍有懈怠,及時提醒我,謝謝!”我與孩子一位老師聊天中講到此話,老師一向非常看好孩子,直接給我說:“這孩子了不得,不僅自律,還他律!”
雖然我自認為自己是自律之人,但與女兒比起來還是自嘆不如,我知道女兒是心中的夢想在激勵著她砥礪前行。
此刻突然想到我們朋友圈打卡,每個人都想堅持去做一件事,做一個自律之人,唯恐自己堅持不下來,在朋友圈打卡,這樣尋求朋友們共同監督,也就是他律的一種表現,但細數一下,你朋友圈這樣的朋友堅持三個月的能有幾人?多數是心血來潮、虛張聲勢而已。
蛋殼從外打破,流出來的是蛋液,從內打破,走出來的卻是生命,這就是區別。一切都靠自己的原動力,自律,更重要,他律,只能是一個小小的輔助,我們必須分出主次,才能懂得自己應該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