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紫砂壺的壺友們大多都喜歡泡一壺香茗,品一味好茶,在喝茶間感受時光。提起心愛的壺,感受茶水在杯間流淌,不啻為人生樂事。看著茶水在空中形成一道水柱傾注而下,仿佛更添樂趣。
其實除卻這些雅趣不談,紫砂壺最大的功用性就是泡茶喝水,所以出水也是大家關心的最實際的問題。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塊來研究一下有關出水方面的一個小問題。
“出水圓潤與否能代表壺的做工好壞嗎?”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紫砂壺的出水都與哪些相關。
最容易想到的當然是壺嘴,但是實際上還與諸多因素有關,如:壺型、流型、流的位置、流管內壁、網孔形式、網孔孔徑等等,但還有一細微之處常常容易被忽略,那就是壺蓋上的"氣孔"。
大概一了解,就與那么多東西有關,可是真不能小瞧了紫砂壺出水呢。
那出水好的標準又是什么呢?
其實在業界有一個非常唯美的標桿,叫“七寸出水不泛花”,意思就是說提起茶壺七寸高,往容器里注水不會四濺水珠,表明出水順暢有力。反之,壺嘴水出時即散落迸濺則不可取。而且,茶壺中傾倒出來的茶水‘圓柱’要光滑不散落,這種不散亂的‘圓柱’越長越好。
說到這,壺友們可以小試一下自家茶壺的出水哦。
想必是結果出水有圓潤也有不圓潤,那出水圓潤是否就代表做工好呢?
實際上一把壺做工的好壞有許多考量的方面,出水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出水好,那自然代表著流腔內部設計通透、光滑、壺蓋的氣密性好等等方面,自然是件好事,但也不能一概而論。上文中也提到出水與壺型也有密切關系,因此我們也要分壺而論,在不同的壺型間非要比個高低,這樣對紫砂壺也有失偏頗。在相同的壺型里,除了考慮出水,也要考慮做壺的細節、形體以及壺整體表達出來的“精氣神”。說壺的做工好,是非常整體的考量,而并非只著眼于一處。
并且,隨著茶壺從日常用品到收藏珍品功能性的改變,紫砂壺受眾人群更加多元化,我們對茶壺好壞的衡量標準更不一而同。
壺的精美工藝自然越來越高,但未來紫砂壺的價值更大程度上取決于凝結在這把壺上的創意和智慧,而非做工本身。今后,紫砂壺會更像是連接做壺人與買壺人的橋梁,買壺人在壺上看到做壺人的心境、內涵,做壺人則在買壺人身上找到惺惺相惜的審美角度,是心的一種交流,更是美的一種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