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汪曾祺先生了解不多,可以說是知之甚少。近日有幸拜讀了汪曾祺先生的一本書《生活是很好玩兒的》,感覺很新奇。
因此,寫下一些簡單的感悟,以供大家品鑒。
全書用語十分簡單,用的都是咱們常說的話,寫的也都是身邊的事情,我們每個人都特別的熟悉。
道理更是十分質樸。
他說:活著,就還得做一點事。
我們也常說趁年輕趕緊浪、再不瘋狂就老了。
但我們的思維已經開始慢慢固化,往往會把做事情與年輕聯系在一起,認為人在年輕的時候就一定要多讀書,多干事,努力去創出一片天地。這沒有錯,一點錯都沒有。可是,越來越多的人會認為,做事只有在自己還年輕的時候,只有在“能力”的時候。一點人老珠黃,或是身體出了什么意外,這時候,就只能安靜地躺著,沒辦法再做什么事情了。
其實不然,只要活著,就可以做事情。只要我們還沒有長眠,就有機會有責任和義務去做一點事情。前幾天看了一個新聞,說是一個90多歲的老奶奶還在每天做手工活,她說,這些小東西可以留著給重孫子用。她并沒有覺得自己已經老了,可以不干活天天休息了。她還在想著說為自己子孫留下點什么。
當我們在每天刷劇,追這個明星,看那個偶像的時候,我們是否有想過,去認真做一點事情。身邊很多人特別喜歡說這樣一個詞“躺尸”。果然,不干活,沒有追求的人生,就是在躺尸。
汪曾祺說:口味單調一點,耳音差一點,也還不要緊,最要緊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一點。人不管走到那一步,總得找點各自,想一點辦法,老是愁眉苦臉的,干嘛呢?
有人問他,怎樣成為一個作家的,他說,這跟他從小喜歡東看西看有關,巷子里的店鋪,來來往往的藝人,讓他深受感動,他從中嗅到了一種新辛勞、清甜,微苦的生活氣息,生活要有情緒,要有自己的熱愛。要有一點點追求。
興趣廣一點,就是愛好多一點,多耍一點好玩兒東西。
就是多愛一點東西。愛,是一件非專業的事情,不是本事,不是能力,是花木那樣的生長,有一份對光陰和季節的鐘情和執著。一定要,愛點什么,它讓我們變得堅韌,寬容,充盈。業余的,愛著。
愛的事情不用多么偉大,簡單就好,至少可以讓自己在獨處之時不會感到寂寞難耐,可以讓自己有變得更好的動力和自己前進的希望。
熱愛音樂,民謠,流行,搖滾,現代,民族,古典,都稍微懂一點。熱愛舞蹈,街舞,爵士,民族,都稍微會一點。有空的時候,不妨再去打個球,下個棋,旅游,攝影,繪畫等等等等。不必精通,各方面都稍有涉獵。這樣的日子,你會發現,原來生活還可以這樣過,還可以這么精彩。
我們太喜歡堅持,喜歡執著追求,這并沒有錯,只是,生活還可以多一點色彩。在我們傾心于某一事物時,還可以稍微看一眼別的事物,讓生活的色彩更加絢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