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以前的同事都會因為傻逼老板離職,于是就會聊找工作的事情比較多,再然后話題中有一個熱點經常被大家提及,所有公司都說重視人才重視招聘,但為什么總會感覺HR招聘隊伍的建設就是不靠譜?
事情來源于大家在面試時大致會遇到三類HR面(技術面大家基本不會吐槽,因為這是對業務不針對人,唯有HR面很針對人這個個體):
1、照本宣科,沒有自己的思想。
這類HR面應該是大家見的最多的,也是最為大家詬病的,因為面對這種面試官,不是看真才實學,因為他根本沒有花心思在挖掘應聘者的這個方面上,而是專注于機械化的應聘標準流程,僵化的思維自我認為這樣才是專業,才是對企業人才要求的負責。
因此對于應聘人員來說,最重要的是把對工作沒有實際意義的面經準備,達到這類面試官心里的那個標準答案即可。
舉兩個標準面經的問題:
a、說說你的優點和缺點。標準答案一般指向“聰明的回答”,但是卻沒有更具體的標準,簡單來說,這個問題和“我和你媽掉水里你先救誰”一個本質,用一個具體的問題來束縛復雜的情況結果,玩弄一下逼格,對于實際工作并沒有任何幫助。
b、你對加班的看法?標準答案一般會冠冕堂皇地說,“這并不證明一定要加班,只是想測試你是否愿意為公司奉獻”,更有甚者,完全把這種問題作為應聘者愿意無償加班的口頭承諾。首先可以說,最先想出這個問題的人至少是有想打勞動法擦邊球的私心。欺負應聘人員,首先誠信就很可疑,后面不做思考就效仿甚至利用這個問題的面試官就更顯的沒有動腦了。更何況,要做貢獻,難道就只有加班?比如愿不愿意幫助同事、承擔重要任務就不重要?更深一點的問題是,潛意識已經把應聘人當弱勢群體了,奉獻的基礎是什么,人家連事業前途的影子還沒看見就開始要別人承諾肝腦涂地?說好的重視人才、平等對話呢?
c、補充一個,雖然不是面試問的問題,但基本是在面試前很多企業會讓應聘人做的事情,填表。然后表中一般會有一項,讓填工作經歷和證明人,甚至還有薪資情況,這個就實在是讓人非常呵呵的事情了。首先如果一個企業要調查一個人的背景,靠這個證明人靠譜嗎?用腳趾頭都能想得出來,連找原企業本身了解的情況可能都不靠譜的。真想了解一個人,不多相處,哪怕翻遍從小到大的經歷,查詢完其祖上十八代都不能為之定性,原因很簡單,過去不能代表未來。真需要人才,古人早有智慧: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信則用,不信,則做再多調查也避免不了天朝人民強大的造假能力。如果此人的過去一片前途光明,他到你這里來面試是為了打臉的嗎?
另外還有很多推敲起來也是一堆問題的“標準面經”,就不累述了,罄竹難書。
當然如果這些觀點被“業內人士”看到,估計也會吐槽了:全面了解一個人才是需要花很多心思,但是現在這么多人應聘,標準化流程是最快的處理辦法。
關于這個,想起每年的高考千軍萬馬比應聘人多了多少倍,也是標準化流程,但至少年年都有人在研究怎么優化這個流程,怎么搞好素質教育。相較之下,“標準面經”有多少人參與思考改良?反而是把一些“經典”你轉載我轉載,還感覺專業無比,即要求面試者按照面經撒謊,還要求面試者又真的能夠忠心耿耿。說句難聽的,要當婊子,就別天天想著立牌坊。
2、思考過多,自我膨脹。
這第二類HR面不多,但也有人遇到過。這類HR面的情況是,基本全程是HR的“洗腦秀”,應聘者幾乎沒有插話機會(為什么想起了老羅大戰自如呢……)。大概在這類HR眼里,自己所在企業其實自己才是老板吧,而且是特別高大上那種,所有應聘者都是應該來跪添的……
遇到這種HR面,估計如果不是生計所迫,大多數人都是趕快拜拜。說急需人才?誰相信。
3、適度思考,真正伯樂。
這類HR面試官是真正實事求是,不迷信任何標準權威,也沒有自我膨脹,站在一個客觀甚至旁觀者的角度,有自己的適度思考來為企業挖掘人才的。這應該是所有人最希望遇到的情況了,只可惜概率太低,至少目前我的圈子中還沒聽到有遇到過這樣nice的HR面經歷的。
HR的招聘人員,是為企業把握人才入口第一關,竊以為,這個隊伍建設都沒有上心的話,企業的人才重視依據基本就是架空的了。自己都做不好事兒,有什么立場去各種要求別人?
我不是老板,我也不是HR,我只是一個站在不同角度的個人思考者,吐吐槽,談談自己的意見,我不在意有不同的意見——反正我也不會理你的。
最后想起來知乎日報有一天的精彩吐槽:
問:求職者在答應企業面試后,沒有任何說明而爽約是否妥當?
答:你們企業也經常說「回去等我們的電話吧」然后沒有任何下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