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如何正確面對失敗,是最有價值的事

萬維鋼有篇文章《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是成功之母》里提到,不論是企業家創業,還是醫生做手術,統計表明,都是越失敗的人越容易繼續失敗。

這有點像進了一個怪圈,一直犯錯誤的人,很可能習慣性地再次失敗,還不如新手。

哈佛大學的研究者,對1975年到2003年所有美國創業者到統計發現,一個曾經創業過,失敗了的人,現在再次創業,另一個從來沒有創過業,初次下海,誰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結論有點反直覺:沒有任何區別。

為什么失敗的教訓,沒有給我們再次創業起到一點幫助?

1、一個合理的解釋:我們對待成功和對待失敗的態度,前后不一致。

成功,是因為我厲害。干成過一兩件事的人都明白。雖然嘴里各種感謝,心里怎么想的?成功,是因為我厲害。過了很久還要拿出來表功呢。

失敗,一定有原因。而且原因一定不在我,至少主意原因不是我造成的。

這是有依據的,經過研究正常心理都這樣。客觀評價自己的人太少,而且還別努力去做那個少數。因為有研究表明,太客觀的人,多數都是抑郁癥患者。所以就為了健康的心理,我們就讓自己夸大一點對自己的評價吧。

那么,問題來了,成功了,反復想起,不斷總結經驗。失敗了,找個理由,根本不會總結什么真正的教訓。

2、害怕承認失敗帶來的后果

我們的頭腦深層次里,有個見到困難就逃避的系統,直覺告訴我們,有危險就跑。有些失敗是致命的,無法挽回的,原始人犯錯就意味著喪命,留下來的都是遇到危險跑得快的,我們都是這些原始人的后代。

現在要我們直面錯誤或者失敗,這意味著麻煩,甚至痛苦。

看來,首先要解決好的問題是,面對錯誤的痛苦。什么錯誤或失敗,面對它才不會那么痛苦呢?

怎樣的失敗才容易面對,并愿意分析原因?

“好的失敗”滿足三個條件。

1、立即有人指出。刻意練習講過,針對問題有及時的反饋,練習才更有效。慢性子看到人家家里著火了,跑去報信,打躬作揖一整套禮數走完,再報上消息,恐怕房子早就燒光了。

2、對事不對人,不上綱上線,針對具體動作和具體的事兒,可以說這件事兒做得對不對,最好不要說這個人行不行。

3、錯誤的代價不大。飛行失敗,機毀人亡,犯錯的人是沒辦法汲取教訓的了,只能留給別人事故分析,作為失敗的案例了。

“好的失敗”除了以上三種,應該還有一種,我把它稱作“最好的失敗”——別人的失敗。

你身邊的人駕車,在一個路口反復被電子眼抓到違章。你獲取信息以后,研究發現,那里的電子眼是高清可旋轉的,查處違章特別嚴,立馬就吸取教訓了,絕對嚴格按照交通規則駕駛,你再通過這個路口就不會違章了,你汲取別人失敗的教訓。

同樣從書本上學習別人犯的錯、重大的投資失敗等等,都屬于這種“最好的失敗”。

分析了原因,知道了哪些錯誤或失敗比較容易面對,下面說點方法吧!

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有哪些有效的方法?

1、飛行學校的教育模式:訓練飛行員像思考代數題一樣,有時正向思維,有時逆向思維。而且善于分辨出,什么時候應該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他想要的事情上,而什么時候把它放在想避免的事情上。

去年12月上映的電影《薩利機長》,是根據2009年全美航空1549號航班機長切斯利·舒倫伯格,在飛機發動機失效的情況下,成功迫降哈德遜河,拯救全部155名乘客和機組人員的事件改編。

電影中,薩利機長說,成功迫降,“我憑著我的經驗和我的態度,還有我過去的四十年里我開過的數以千計的飛機所得的經驗。”

圖片來自網絡


他的經驗,讓他清楚地感覺到,發動機真的失效了,而不是所謂的“空轉”。正向思維,要采取行動迫降。

他的經驗讓他在一發生事故時就打開輔助裝置,而不是按規定一條一條檢查。反向思維:避免因為刻板教條,浪費自救的時間,這個涉及機上155條鮮活的生命。

他的經驗,也讓他在立刻返航后明白他到不了機場,任何機場都不可能,只能在水上迫降。正向思維,時間不夠的情況下,創造性地迫降在河面上。保全機上人員的生命安全,是機長薩利想要的。

......

發現故障到迫降成功,整個過程是208秒,在這208秒內,機長的思維在正向(我要做什么)、反向(我要盡力避免什么)中反復切換,從中找到決策的依據,真是很艱難。

電影還演繹了,NTSB(調查委員會)做電腦模擬、真人模擬,為了證明飛到就近的機場是可能的,機長沒有做出最正確的決定。NTSB說"It's possible, it's not just possible, it's probable.(這是可能的,不僅僅可能,是很有可能)。

所有的這些戲份,當然是為了襯托機長決策的正確性。可見,飛行訓練方法對于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是很成功的范例。

2、養成核查“錯誤清單”的習慣。

研究表明,人的大腦記憶偏差比我們自己想象的要嚴重得多。加上人為的不愿承認失敗,主觀上的逃避等等。查理?芒格說“不自欺的精神,是你能擁有的最好的精神。它非常強大,因為它太少見了。”

最簡單對抗大腦記憶上的錯誤的辦法就是,記錄,建立“錯誤清單”,讓自己曾經犯過的錯誤,老老實實留在紙面上。做事之前,核查錯誤清單,避免犯重復的錯誤。

Space X 第一次要發射火箭的時候,馬斯克就要求員工充分估計失敗的可能性,他提出一個問題:如果失敗,最有可能是什么錯誤導致的?工程師就列舉了各種失敗的可能性,把錯誤按可能性大小排名。馬斯克要求,排名前十的錯誤絕對不能犯。

結果發射失敗。失敗的原因是第十一個錯誤!

第二次發射又失敗了,是因為排名更靠后的錯誤。馬斯克說咱公司的錢可只夠發射三次火箭的!結果第三次發射又失敗了,這次是因為軟件設計中一個根本想不到的小錯誤。

圖片來自網絡


讀到這里,你一定能感受到,當時瀕臨崩潰的狀態,可是馬斯克,最后還是決定再發射一次,謝天謝地,發射終于成功了。

有人統計了各國總共400多次火箭發射的記錄,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對火箭發射來說,失敗還真是成功之母。一次失敗的發射,比成功的發射更可能帶來下一次成功的發射。這次失敗得越厲害,下次就越可能成功!

這是怎么回事兒呢?這是因為火箭工程師非常非常擅長從錯誤中總結教訓。火箭發射,本身就是一個跟錯誤打交道的工作。每個錯誤都能直接地、明顯地影響發射成敗,人們就容易就事論事,專注于改正錯誤。

3、最高境界,建立跨學科學習的方法,向通往普世智慧的道路邁進。

跨學科學習是查理?芒格極力提倡的,跨學科學習是建立正確的思維模型的一個工具。查理在《窮查理寶典》里建議,同時學習數學、物理學、哲學、心理學、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只用掌握這些學科的大道理就行。

單獨的某一細分領域的學習,會將人的思維和視野困在狹小的空間里。查理形象地將這種情況叫“鐵錘人”傾向,“在只有鐵錘的人看來,每個問題都非常像一顆釘子。”

而各個學科、各個領域間理論相互碰撞、相互修正,經常會迸發出巨大的力量,得到“好上加好”的效應。

結語

到這里,我們知道了從錯誤汲取教訓,很困難。

好消息是,“知道”是“行動”的前提。那么熱情擁抱錯誤吧,熱愛自己和別人犯的錯吧!記住Ray Dalio 在《原則》一書里給出的建議:

1、錯誤是不可避免的

2、錯誤是學習過程中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3、為犯錯而懊惱會阻礙你的成長

因為我們知道,痛苦+反思=進步。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冷透了 在雅瑪里克山腳下,風 象個老漁夫,一邊撒網一邊 咳,力氣減弱,卻又發著暮年的狠 我不是魚 我是網,縱橫交錯...
    李榆閱讀 232評論 2 6
  • 21世紀,網絡的時代,行色匆匆的路人,各色各樣的面孔,各自有各自的小圈子和小世界…… 每個人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杰杰郡主閱讀 210評論 0 2
  • 個人感悟: 一支筆用禿了。挑選字跡清楚的幾頁勉強成文。加油。
    燕無憂閱讀 310評論 0 11
  • 如果政策可以放開,可以允許你做你自己想做的事,這個世界上沒有錢的存在,整個地球的人們都有同一個夢想,是探索宇宙...
    無病a閱讀 229評論 3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