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中,竟然藏著一幅老外的作品?不過這個老外可是在中國度過了大半生,經歷了康雍乾三代王朝。
這期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郎世寧以及其所作的中國十大傳世名畫《百駿圖》。
郎世寧,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奧內,出生于著名的城市米蘭。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年),他作為天主教耶穌會的修道士來中國傳教,受到康熙的接見。雖然康熙并不贊同郎世寧所信仰的宗教,覺得西方的教義違反中國正統思想,但另一方面,他又非常重視西洋技藝。于是就把郎世寧召入宮中,開始了長達50余年的宮廷畫家生涯,根本不給他傳教的機會。
在宮廷中,郎世寧有機會接觸大量的中國繪畫并與中國宮廷畫家們切磋技藝,加上他曾在歐洲受過美術教育,有著熟練的西洋畫基礎,漸漸的將中西畫法溶于一體,形成精細逼真的效果,創造出了新的畫風,因而深受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器重。當時的皇帝們,政務繁忙,可每次下朝,總不忘去如意館轉一圈,看看郎世寧又有什么新作出爐。
可是,也正是因為皇帝們的喜愛,讓他在宮中作畫時,更加小心翼翼。繪畫完全是按照皇帝的要求來畫,作畫題材也由皇帝指定。必須要先做稿本,后才能在絹上作畫。人像必須畫平板板的正面,不能畫陰影,皇帝認為畫像上的陰影"好似臉上的斑點瑕疵"。也不能使用油彩來繪畫,因為皇帝們覺得,油畫放置一段時間會發黑,影響美觀。
不過郎世寧在宮中作畫時,也有輕松的時刻。某日乾隆見妃嬪環繞左右時郎世寧頗感局促不安,就問他:"卿看她們之中誰最美?"郎世寧答道:"天子的妃嬪個個都美。"乾隆又追問:"昨天那幾個妃嬪中,卿最欣賞誰?""微臣沒看她們,當時正在數宮殿上的瓷瓦。""瓷瓦有多少塊?"郎世寧回答:"30塊。"皇上命太監去數,果然不錯。
百駿圖》這是一幅長卷畫,絹本設色,縱102厘米,橫813厘米,稿本藏于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原作則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郎世寧以擅長畫馬聞名清朝畫壇,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便是此畫,提到了畫馬,不由的讓我們想到了另一位畫馬大師,徐悲鴻。
兩位都是中西結合的大畫家,徐悲鴻以畫馬見長 是新中國第一批到蘇聯列賓美院學習的畫家,集國畫的寫意風格與西畫的嚴謹結構于一身,畫出的馬不但有中國畫的意境,也有西畫的嚴謹結構關系。
他們都是將西洋畫風與中國繪畫傳統手法巧妙的結合,不同的是,徐悲鴻是中國人,而郎世寧是意大利人。(好像是廢話。)當然了,他們的馬在表現手法,繪畫技巧,使用的作畫工具,材料上都有著千差萬別。但是都表現出了駿馬的桀驁不馴,奔騰萬里。
通觀全貌,畫家以歐洲技法為主,注重物象的解剖結構,光影效果及立體感,畫面表現的是在遼闊的郊原牧馬的場面。郎世寧在畫《百駿圖》時,使用的是中國軟筆,以中國傳統繪畫技巧加入西洋光影透視法及西畫顏料,以顯示中西趣味兼容并蓄的畫面,雖然用的不是油畫用的油彩,卻栩栩如生,逼真到讓人忍不住觸手去摸。
卷首為兩棵盤郁古拙的巨松,透過樹隙,可以看到牧馬帳篷和三位身著旗裝的牧馬人。
畫幅的主要部位,畫有一大群作原地活動的馬匹,他們或立或臥,或交斗,或覓食,或翻滾嬉游,自由舒閑,聚散不一。
畫幅的左邊,有一條彎曲的河道,一群馬匹在牧馬人的帶領下已抵達對岸,有的馬匹尚在河心中泅游.
幾位牧馬人皆處于不太顯眼的邊緣位置,而馬群俱置于他們控制的范圍之內,既突出了馬作為表現對象的主題,又不失牧馬生活的特點,使畫面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讓我們體會到了大自然的美麗和淡雅。
松針,樹皮,草葉等的墨線勾勒,石塊土坡的皺擦等等,即使是馬匹以及樹干上所采用的陰影,亦是以中國的傳統渲染方法來完成的。
蜿蜒的河流穿過崇山峻嶺,曲折向前,這里便運用了中國繪畫傳統手法,如水的“以無代有”,使畫面延伸出去,讓人浮想聯翩,表現出中國山水的意境美。
在具體的表現手法上,郎世寧發揮了西洋畫法中常應用的前重后輕,前實后虛,前大后小等寫景方法,使畫面產生空曠深遠的景界,留給我們一個想象的空間,讓我們感嘆自然的遼闊和壯美,就像一篇沒有結尾的作文,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去聯想,去發揮,去體味,而這正是傳統的中國畫法。還有草木,山水,人物無不寫實精致,人物和馬匹的比例結構十分準確。
大尉有話說:
我覺得郎世寧本畫的另外一個特色就是對光的使用:這幅畫中,馬匹,人物,樹木,土坡皆應用了光的原理,使物象極富立體感,明顯采用了西洋畫的投影法。
郎世寧用他高超的繪畫技藝,讓我們見識了一個外國人對中國繪畫的理解和詮釋。也無怪乎,他的作品會受到三朝皇帝的喜愛,而這幅《百駿圖》成為了中國十大傳世名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