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世寧(1688--1766)是乾隆時期的重要宮廷畫家之一。他對弘歷的影響不可低估。他是意大利人,19歲加入耶穌會,畫風受安德烈亞 ·波佐的影響。
1714年,他開始了到中國傳教的旅行。1715年11月到達北京,住在葡萄牙傳教士的教堂“東堂”。康熙接見了他,此時他已經(jīng)取了一個中國名----郎世寧。起初他的繪畫才能沒有受到宮廷的重視,只在東堂、南堂作畫。
他在南堂作《君士坦丁大帝作戰(zhàn)圖》和《得勝圖》壁畫兩幅(1721年,康熙六十年),無疑有勸喻皇帝仿效君士坦丁歸依基督教的意思。雍正反對西人傳教,但他渴望利用西人的科技,包括郎世寧的繪畫。
雍正青睞郎世寧的畫,請郎世寧為他畫過戴假發(fā)的肖像。郎世寧還為他作了《聚瑞圖》,以示雍正登基的祥瑞之兆,此圖用固定視點和襯陰影的方法,表現(xiàn)三維立體的幻覺。
為了迎合宮廷的趣味,郎世寧初到中國的頭八年,必須學習中國繪畫材料所要求的技巧和方法。他的繪畫特點是把傳統(tǒng)中國技法與西洋透視法和明暗法結(jié)合起來。
1728年他作了《百駿圖》,其中采用了投影和倒影,馬匹主要運用了西洋明暗畫法,而樹木風景則把明暗法和線條及皴法結(jié)合起來。此畫大致上運用了統(tǒng)一的視點,是一件中西結(jié)合的早期作品。
起初郎世寧被安排在造辦處工作,得以與旗人年希堯認識。年希堯?qū)?shù)學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他曾學過畫,因此從郎世寧處學習數(shù)學和透視體系,二人還合作翻譯和改編了波佐的《透視畫與建筑》,定名為《視學》,出版于1729年,并由郎世寧補充了素描插圖。
在完成皇帝的任務之余,外國藝術家被允許接受私人定件,郎世寧因此和皇室的兩個重要成員發(fā)展了密切的關系。他們是雍正的兄弟怡親王和雍正的第四子寶親王。在1730年去世之前,怡親王主管造辦處,他為自己向郎世寧訂了一些畫。
寶親王就是后來的乾隆皇帝弘歷,他早年就很賞識郎世寧的畫,郎世寧這時至少給他畫過兩件花卉冊頁。弘歷在題跋中,認為郎世寧不讓于五代時期的著名花鳥畫家徐熙和黃筌。
郎世寧善于捕捉人物的個性特征,他的肖像畫能力得到公認,這也是他得到賞識的主要原因。1782年,在重閱郎世寧給當年還是寶親王的弘歷作的肖像時,這位年過70的皇帝感慨地加了題跋:“寫真世寧擅,繢我少年時。入室幡然者,不知此是誰?”
1736年,弘歷登基,郎世寧畫了帝后妃諸像。他多次給弘歷畫像,而且經(jīng)常為不同場景和服飾,這說明弘歷對郎世寧畫的信賴和對西洋畫的喜愛。不過弘歷有時也對郎世寧的肖像畫提出意見,如要求自己的肖像和后妃的肖像采用正面受光,而且只允許有很淡的陰影,要畫正面而不要畫側(cè)面等。
從畫風上看,弘歷一些不署名的肖像也出自郎世寧之手。弘歷喜歡畫家們給他畫像,他經(jīng)常儒冠儒服,一副漢文人書生的打扮,有時還扮成隱士、羅漢、菩薩。通過這些畫像,可以了解他業(yè)余生活的方方面面。
后世研究者認為,郎世寧的成就正在于他在中國宮廷中的大量中西結(jié)合的繪畫。雖然他來華的目的是傳教而不是繪畫,但由于中國宮廷的限制,他于傳教一事無成,而繪畫卻成為主要成就。他的工作就是以繪畫滿足皇室的趣味和需要。
他的畫,除了東堂和南堂的壁畫以外,都不是宗教畫。主宰他的繪畫的不是他自己而是皇帝,幾乎是皇帝命題,而他就像一個作畫工具,是皇帝手中的畫筆,是皇帝思想的延伸。因此,他作畫多有掣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的畫風實際上就是皇帝趣味和他的西洋畫法的結(jié)合、西洋的寫實畫法與中國傳統(tǒng)的視覺習慣和筆墨相結(jié)合。
這就是俗稱的乾隆趣味,也是當時的宮廷趣味。法國一位傳教士曾在一封信中提到,當時的宮廷畫家們作畫時,雍正、乾隆都喜歡在一旁指點,令人不快。如乾隆曾經(jīng)這樣批評外籍宮廷畫家王致誠“雖工油畫,惜水彩未愜朕意”,并讓工部派中國畫師來指點,大大傷害了王致誠的自尊。
王致誠曾就此向郎世寧抱怨,但郎世寧作為長者,只是好言相勸。因為有人監(jiān)視,他們便用法語交談。盡管乾隆對郎世寧不那么苛求,但之前的雍正卻很挑剔。有一次雍正說,“西洋人郎世寧畫小狗雖好,但尾上毛甚短,其身亦小些,再著郎世寧照樣畫一張”。
有時同一畫要求郎世寧一畫再畫,視如俗工,還要他畫裝飾畫,如窗欞畫等。有一次郎世寧呈上畫稿三張,雍正只批準山水畫一張,且命他在畫上“添畫日影”。乾隆還特別喜歡集眾畫家之長于一體,要求畫家們合作,特別是郎世寧與唐岱合作。
乾隆只欣賞郎世寧的逼真畫法,在這方面宮中無人能及。至于山水景物,在乾隆眼中,傳統(tǒng)筆墨線條的趣味便占據(jù)上風,而郎世寧筆墨全無,難以勝任。從乾隆的審美趣味來看,對西洋畫,取其造型準確、合乎解剖的長處,但不太喜歡強烈的陰影,特別是人物肖像,故只取正面受光的角度,不要投影。
就這樣,西洋畫家郎世寧本抱著傳教的雄心壯志來到中華大地,卻為了先在宮廷穩(wěn)住陣腳,不得不適應皇室趣味,改變了自己的畫風。最后在皇室的壓力下,默默配合其他中國畫家創(chuàng)造了當時宮廷中的東西合璧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