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興學|平天下|周亮工:歷宦海沉浮 覽詩文書畫

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號陶庵、減齋、適園、櫟園等,學者稱櫟園先生、櫟下先生。明末清初文學家、篆刻家、收藏家。祖籍江西,其父先遷河南,后移居金陵。

周亮工像

明萬歷四十年(1612)周亮工出生于南京。父親周文煒是國子監監生,曾任浙江諸暨縣主簿。周亮工年少隨父出游,廣交朋友。明崇禎十三年(1640)中進士。次年(1641)進入仕途,為山東濰縣令,守城有功,"舉天下廉卓,行取入京師。"

崇禎十七年(1644),遷浙江道監察御史。李自成破京師之時,他試圖自殺,被家人救起。順治二年(1645),豫親王多鐸兵下江南,周亮工降清,從此一心為滿王室效勞。然而從那以后,無論他怎么努力,都不能令自己滿意。更令人想不到的是,百年之后乾隆下令編《貳臣傳》時,將他列入了聲名狼藉的奸臣馮銓、金之俊之流。

他在《書影》中寫道:“時時與世抵牾”,世人對他亦褒貶不一。觀其縱橫,或未欺人,說他命運多舛毫不為過——這位前明的進士,入清后歷仕山東濰縣令、鹽法道、兵備道、布政使、左副都御史、戶部右侍郎等,在仕宦途中曾兩次下獄,被劾論死,后遇赦免。

順治十一年周亮工擢為吏部左侍郎。針對福建軍事形勢,他奏陳6項策略,要求協調浙江、廣東、福建三省對鄭成功的軍事部署;增設水師,駐防海口;停止招撫鄭成功,斬鄭芝龍等。這些意見與福建總督所行政策相左,鄭芝龍對他恨之入骨。

順治十二年(1655)七月,福建總督彈劾周亮工在鎮壓南社、西社、蘭社案時"濫殺無辜",并貪污4萬余兩銀子。于是,周亮工被解職回閩候審。對質時,"貪污"皆屬子虛,而福建吏民為周亮工訴冤者,"日以百千計"。順治十三年秋,鄭成功率軍襲福州,"城中疲卒不盈千,軍儲無十日餉"。巡撫宜永貴急忙從獄中請出周亮工,命其防守城防要沖射烏樓。

周亮工"親發巨炮",拼死抵擋鄭軍進攻;又獻計“后路夜襲鄭軍”。結果,鄭軍撤退。周亮工戴罪立功,且罪狀皆無實據,在宜永貴默許下,主審人準備為之翻案。然而,繼任巡撫以為主審人有受賄嫌疑,維持原議,報刑部復審。順治十七年,周亮工被定罪,原定"立斬籍沒",后減等改徙寧古塔,未行,又遇赦獲釋。

1662年周亮工以僉事(相當于現在的副職或助理)補山東青州海防道,1666年調江南江安糧道,次年代理安徽布政使。不久,篆江寧糧署。1669年漕運總督帥顏保劾周亮工縱役侵扣諸款,得旨革職逮問論絞。1670年遇赦得釋。帥顏保所劾周亮工一案,如今難以找到相關解釋,不過據文獻可知,帥顏保慣于為民請命。或許周亮工入《貳臣傳》乙編的原因在此?

周亮工的一生極為復雜,也許宦途之不順,反而激發了他在文化修養方面的成就。他博學多才,詩文、金石、書畫皆有很深造詣。精于鑒賞,好故圖書字畫,于古今之書無所不覽,知名之士無不交,游宦所至,訪求故籍不遺余力。家有"賴古堂"、"藏密庵"等,印篆、古書、字畫極富。

周亮工書跡

他的個人著述頗豐,有《全濰紀略》、《賴古堂集》、《書影》、《字觸》、《同書》、《讀畫樓畫人傳》、《印人傳》、《賴古堂文集》、《讀畫錄》、《賴古堂藏印》、《賴古堂印譜》等。傳世墨跡有《行書詩軸》、《七言絕句詩軸》、《五言詩軸》等傳世。

周亮工手書

此外,周亮工在福建任職多年,公務之余積極進行文化建設、提攜人才,都為當時及后世知識分子津津樂道。他的收藏和鑒賞之論被藝術史學界視若珍寶;其《閩小記》是研究福建古代社會的重要文獻。盡管被乾隆列入貳臣中的乙編,福建通志卻為他立傳,列于名宦傳卷二十八。

【國學與傳統文化】專題征文:簡書太學首場長安選士活動,花落誰家?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