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朋友給我發消息,說晚上下班回家發現孩子竟然在看電視,一問孩子,說是語文作業在學校寫完了,數學作業還沒有開始寫。朋友一聽,氣得就把電視關了,催著孩子趕緊去寫作業。結果孩子沒有動,還玩起了在小攤買的花哨文具。朋友一看孩子那架勢,氣得火冒三丈,就把孩子手上的東西全收了。孩子也不甘示弱,氣得扔東西。
我了解朋友家的孩子,是個很有上進心的孩子,他特別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注和認可。我跟朋友說,孩子敢在平時時間開電視,以我對他的了解,他一定是希望通過這種特殊的方式引起你的注意,想著你肯定會問他為什么看電視,然后可以得意地告訴你,他利用學校的時間已經把語文作業寫完了,希望得到你的表揚。結果你沒有正確解讀他傳給你的信息,還吵了他,致使孩子很失望。(事后遇到這孩子,問他當時怎樣想的,結果跟我預測的一樣,他覺得第一次能利用學校的時間把語文作業寫完,心里很高興)
很多時候,家長與孩子之間矛盾的根源就是溝通不暢,家長沒有準確解讀孩子傳遞過來的信息,習慣性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做出判斷,隨后去咆哮、批判孩子。這樣做的結果,只會讓孩子情緒低落,甚至會有抵觸情緒。當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接下來的學習狀態也就可想而知了。
面對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我們總是習慣性上綱上線,對孩子進行批評指責,以為這樣孩子就能聽進去,就能立馬改正。可事實并不是這樣的。我們要學會及時捕捉到孩子透過語言、動作,甚至是一些反常行為透露給我們的信息,及時解碼,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和需求。
事后我在想,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韋寶身上,在我不確定他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的時候,我會怎么做?以我跟韋寶平時的相處模式,我可能會在進門那一刻,用夸張的語氣對他說:“小樣兒,今天是吃了豹子膽了?敢坐這兒看電視了。”這時候他一定會迎上來跟我說:“媽媽,我語文作業已經在學校寫完了,厲害吧?”(此時我已經明白他開電視的目的)我說:“難怪,今天這么有底氣,敢坐這看電視了。太厲害了,來抱一個,跟我說說你是利用什么時間寫的,你當時怎么想的?”他肯定會跟我擁抱,給我講詳細的過程。我會邊聽邊摸著他的臉,假裝仔細地看,然后會說,這是我家娃嗎?太不可思議了,我家娃竟然會利用學校的時間了。那今天晚上你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豈不是很多了。他肯定會跟我巴拉巴拉說還有什么作業。這時候我會說:“這些作業你預計多久能寫完?晚上還有哪些事需要做,你打算怎么安排時間呢?”他就會說,我準備怎樣怎樣,我現在去了。關掉電視,轉身去忙自己的事。事后我會跟他說,我們以前約好了平時晚上不能看電視啊,今天是不是一激動就忘了?我相信不用多說他也明白。
期中考試那天早上,韋寶嘆口氣說,今天日子不好過啊,要考語文了。(我明白他很在意考試成績,也很緊張。)我說你是不是特別希望現在都已經考完了,并且成績都已經出來了,自己還考得不錯。他笑著說,是啊,要是這樣多好啊。我說你是不是特別希望自己是老師,考試的時候不考書上的東西,就考看了哪些動畫片,吃了哪些好吃的。他說不能考動畫片,我看的不多,讓我寫我肯定寫不了幾個,還不如考看了多少書,把書名寫下來,這樣我肯定考得好。說完我倆哈哈笑起來。我說那還不如考吃過哪些好吃的零食呢。他說對,直接把吃過的零食包裝交上去,誰交的多,誰的分數就高。我倆邊笑邊出門了,我能感覺到他沒有那么緊張了。臨別的時候,我抱著他說,來給你充個電,媽媽的班成績都不錯,來給你沾點仙氣。我邊說邊緊緊地抱著他,我問他電充好了嗎?可別充爆了。他狂笑,跟我揮手告別。
如果我沒有捕捉到他焦慮緊張的情緒,而是對他們進行一番說教,他會是什么樣的心情?在后面的聊天中,我倆展開大膽的想象,無形中幫他幫他消除了緊張的情緒。
一天早上,眼看時間來不及了,他還在慢條斯理地小塊揪著面包往嘴里塞。忍不住呵斥他幾句,突然想到之前他說過,享受美食就是要慢,他還說過如果早上心情不好的,一天的情緒都會受影響。于是轉念換種方式,我摸著他的頭說,慢慢揪先生,距離出發時間還有十分鐘,請你馬上變成大口塞先生。韋寶一聽,邊笑邊加快速度。
跟孩子相處的時候,真的不必事事上綱上線。有時候用幽默的方式去化解,不僅問題迎刃而解,還能博得孩子一笑,換來一天的好心情,何樂而不為呢?
很多家長都說,跟孩子在一起,比上班都累,實在理解不了他們的所作所為,分分鐘都想發火揍人。家長怎樣做,才能跟孩子友好相處,家里才能出現母慈子孝的和諧畫面呢?
平時我們在跟孩子相處的時候,總是習慣性地按照成人的標準去看待孩子的行為,總是希望孩子聽話,乖巧,有話好好說。可是,他們畢竟是孩子,他們很難像成人那樣去完整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感受。所以,在孩子看來,他們更愿意直接用行為甚至是肢體語言來吸引家長的注意,他們覺得家長應該會明白。
可事實上,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早已忘了我們曾經也是一個小孩,也忘了一個孩子內心渴望得到父母理解、關注時的心情。忙碌的生活使我們習慣性粗暴簡單地解決問題,總是希望孩子能夠懂事、安靜地坐在角落里,不要來打擾我們的生活。正因為很少關注孩子透過語言、表情,甚至是出格行為傳遞給我們的信息,我們跟孩子的心也越來越遠了,孩子對我們也越來越失望。
從現在開始,放慢腳步,放低姿態,把自己當作孩子,跟孩子一起成長。當我們真正融入孩子的世界時,我們會發現,一切都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