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氣清景明,萬物皆顯。清明克已,則心地清明。孔子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每日清晨閱讀《窮理盡性:卦說節氣洗心,語錄日用潤身》第二環節,清明克己語錄。細讀著品味著,結合日常生活,反省審察,找不足。一個又一個問題在腦海中浮現。驀地想起了很多年前的一則微信段子,說的是《紅樓夢》第一回中的《好了歌》:“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木了。……”當時看后感到奇怪可笑,蒙蒙朦朦,諷刺味十足,神仙的日子與現實生活反差怎么那么大。清明克己修行以來,反復回味,越想越感到它意味深長,字字句句充滿著大智慧。正如宋儒程顥所言“圣賢千言萬語,只是欲人將已放之心,約之使反,復入身來,自能尋向上去,下學而上達也。”克己就是克去私欲,如果平常人都能達到《好了歌》所說的那種境界,離圣賢還會有多遠呢?
要想內心自在,先要學會藏諸用,去除一切機用之心,特別是好勝心,宋儒楊時指出:“人各有勝心,勝心去盡,而惟天理之循,則機巧變詐不作。若懷其勝心,施之于事,必于一己之是非為正,其間不能無窒礙處,又固執之以不移,此機巧變詐之所由生也。”所以好勝心不去,諸機用之心不能藏,智慧便無以彰顯。
為何不能克己,因為有“夸己之心”。不能克己,就不能遂通,所以“不祥”。宋儒謝良佐說:“欲以意氣加人,亦是夸心。有人做作,說話張筋弩脈,皆為有己。立己于胸,幾時到得與天為一處?須是克己。才覺時便克將去,從偏勝處克。克者,勝之之謂也。”所以,自夸心便是人心偏勝處,必須克之。
舒服的“舒”字,是“舍”十“予”,這里的“予”指“自己”的“己”,是第一人稱,所以要想舒服生活,不過舍己而已,明儒劉文敏說:“透利害生死關,方是學之得力處。若風吹草動,便生疑惑,學在何處用?”不進則退,自然之理。如能破除我執,擺脫小我的執著,便可到達自在之境,從而獲得幸福的生活。
生活中事事昏忘,各種習染,需要克己來喚醒、清理!人之痛苦之一就是期待別人的理解,而幸福的前提正好相反,而是要去理解別人。只有放棄小我,方能成就大我愛心。說到底,克己就是要克己之能心、勝心、侈心、躁心、嫉心、憂心、憤心、恐心,唯有內心的自在才可以走出人生困境,轉物而不被物轉,物來順應,而不被物所遷轉的境界,隨心所欲而不逾矩,方是克己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