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鄭宇老師的講座《閱讀策略:讓學生覺察學習路徑》,她以統編教材的策略單元為例,告訴我們,有效教學必須關注三個問題:1.我們要到哪里去(學習目標),2.怎樣到那里去(學習的過程與方法),3.我們有沒有到那里(學生要學會評價)。
策略單元從三年級的預測,四年級的提問題,五年級的用較快的速度閱讀到六年級的有目的地閱讀,閱讀策略一步一個臺階,呈螺旋式上升。策略單元的學習和普通單元學習不同,普通單元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走近文本,入情入境的閱讀學習,而策略單元,需要學生與文本保持距離,保持清醒的頭腦,自己要察覺學習的路徑,要知道自己在讀什么,怎么讀的,強調學生的自主閱讀實踐。
在教學策略單元時遇到的困難會很多,那怎樣解決呢?
鄭宇老師一一進行了詳細地解讀。
。。。
在預測單元,最好用學生陌生的文章,可是如果已經讀過課文了,預測怎樣進行?首先要尊重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問問學生在閱讀時有沒展開預測,有哪些預測?在此基礎上靈活教學。其次,要抓住文本中的省略的情節(事情發展,結果)進行預測。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把握教材編排特點,從單元導語——精讀課文(學本)——略讀課文到交流平臺,利用精讀課文的旁批和課后學習提示學方法,知道應該在課文的哪些地方進行預測,預測什么內容,這樣預測的依據是什么,如果預測和課文不一致,還要學會調整。略讀課文運用方法,學會遷移。交流平臺梳理方法,總結提升。
在學習策略單元時,還應該注意:單元設計的特殊性,不要像普通單元一樣(字詞理解,內容概括,思想表達)按部就班去學習。更不要一邊讀課文,一邊讀旁批,使學生喪失閱讀樂趣,喪失思考空間。也不能只關注對未完成的故事結尾的預測,忽視了交流閱讀思考的過程。
。。。
提問單元,如何引導學生從真實的學習需要出發提出問題?避免學生為了迎合老師而提出的假問題。
首先應植根于問題意識的原點。1.文本涉及到的學生未知領域,這個應該鼓勵學生去提問。2.文本的內容或表達與學生已有的認知產生沖突,這是學生容易忽視的,引導學生產生疑問。3.文本的內容或表達前后矛盾之處。4.陌生化表達(或有新鮮感的表達)。5.由文本所觸發,由此及彼的聯想。
其次基于理解監控的自我提問,針對文本的內容,情感,主旨,結構以及寫法。
第三提升問題的思維含量,引導學生提出能引發深入思考的問題。
提問題單元學習避免以內容理解為核心,遵循傳統教學思路。避免成為強制性要求學生為提問而提問,避免把提問當做一種知識和技巧來傳授。
。。。
閱讀要有一定速度。這里的速度究竟是看完一遍課文的速度,還是讀讀課文的速度?速度是建立在讀懂的基礎上的,“你讀這篇課文用了幾分鐘?”這個問題是指把握課文內容,讀懂課文的時間,不是目光掃過文字的時間。“了解了哪些內容?”需要教師從讀懂課文的基本要求出發,針對問題的不同特點,設計不同的問題清單,檢測學生的理解程度。
教學時,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教學環節都需要提高速度,有時也需要細細品讀。例如:“從哪些語句中可以體會到鄉親們美好的情感?”“藺相如廉頗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結合具體事例說一說。”所以,教學上靈活運用,不能死搬硬套。培養學生當快則快,當慢則慢的能力。
教學中需要注意不能單純記錄時間,忽視對內容理解的檢測,也不能時時處處都要求學生提高速度。要根據文本特點,選擇適宜的方法。
。。。
有目的地閱讀。閱讀方法如何有效的為閱讀目的服務?
一是對閱讀任務進行適當的分解,目的是降低學生閱讀的難度。二是明確方法在達成閱讀目的中的作用。比如,瀏覽,選擇對問題有用的內容,提取關鍵信息。學習中,要清楚采用的方法要達到什么目的。
學習這樣的單元的時候,不要將閱讀任務理解為教學目標。不能忽視學生的閱讀體驗,要讓學生在閱讀體驗中明白閱讀方法。更不能為了方法而方法,忽視方法在達成目的中的作用。
。。。
語文學習,就是要讓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獲取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