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忿,修身養性首要所在。子思在《禮記正義.中庸》里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中節謂之和。”就是把包括“怒”在內的情緒皆中節,才是達成良好心態的最高境界。驚怒皆是主心不定,信心有所欠缺,便難于大其心,遇不平之事,難免忿怒,可見,治心最難便是懲忿。
明儒王畿在《留都會記》中指出:“忿不止于憤怒,凡嫉妒褊淺,不能容物,念中悻悻,一些子放不過,皆忿也。”人們為什么會有忿欲之心?總體來說是因立心不定,缺乏自信之定心。心不定,則怒難消,所以,懲忿在心上方做得徹底。
所以克治守中先要“懲忿治懼,”即有忿懥和恐懼之心需要懲治,在《陸九淵集》中陸九淵認為:“有所忿懥,則不足以服人;有所恐懼,則不足以自立。”忿懥和恐懼之心之所以產生,皆因人們隨外物所轉而不能自立的結果,所謂遷怒于物,遷怒于事,遷怒于人。唯有不被物轉而能轉物,方能治怒于未兆。
人們心中的怒火,為什么難以撫平?超脫是要有隨遇而安的功底的,逃避不是,也不可能是平和充實心境的途徑,明儒萬廷言在《萬思默約語》中說:“人于事上應得去,是才未必是學。須應酬語默聲色形氣之外,于自心有個見處,時時向此凝攝,常若無事,然一切事從此應付,一一合節,始是學?!庇鍪绿┤粡娜?,順應自然,自然心中平和。如此方是為學應該達到的境界。
懲忿也是有方法的。宋儒楊庭顯在《慈湖先訓》中說:“正欲說,教住即住得;正欲怒,教住即住得,如此即善。”在具體實踐中,有一個十秒鐘效應可以幫助消怒:每當怒氣發生時,忍住十秒鐘,自我暗示“如果十秒鐘后還想發便發”,大多數情況下,怒火自消,如此久之習以為常,怒心即可治也。
平時養得心性寬厚安泰,能用心弘大,然后不論遭遇何事何人,皆能平和處之。特別是與人相處受到傷害時,不動于氣,常若無事,方始學到真實處。有怨恨,則自然欠缺浩然之氣,內心沒有半點自信心。
自己的修為與他人無關,見人不是處便是自己不是處。宋儒張九成在《橫浦心傳》中說:“或者云,知其為小人,便當以小人處之。如何?先生曰:既知其為小人,復以小人待之,則我先為小人矣。此何心哉!”宋儒楊庭顯在《慈湖先訓》中說:“凡可怒者,以其小人也。然怒或動心,則與小人相去一間耳?!庇龅叫∪酥袀藰O易怒,與小人一般見識,絕非君子之道。其實遇小人易怒者,那是不自信的表現,而不自信源于自尊心作祟。
除情顯性,至信義誠著,是治怒的根本。怒由氣生,治怒先和其氣,氣和則心和,心和則怒自消解。正如宋儒張九齡在《復齋文集》中說:“治人必先治己,自治莫大于治氣,氣之不平,其病不一,而忿懥之害尤大。”懲忿窒欲,復其是非本心。不在是非上糾纏,常念天下無是非,可復其是非之本心,本心復還何怒之有,便能重回一片天然。
當然,怒是可以發的,但不可生內氣;不是不發怒,是要不怒于心。生怒只對物,而不對于己,則善。倘如自生悶氣好幾天而不能釋懷,既影響情緒又影響壽命,最終害的是自己。明儒徐階在《存齋論學語》中說:“人須自做得主起,方不為物所奪。今人富便驕,貧便諂者,只為自做主不起?!?/p>
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上惡意消息的傳播往往比善意消息的傳播廣泛得多,負面的新聞大多比正面的新聞要傳播得快。遇事要學會過三個篩子:第一,確認這個消息是真實的嗎?第二,確認這個消息是善意的嗎?第三,這個消息真的是那么重要嗎?三個篩子過完了,你自己也不會受它困擾了。
總之,自心定、有主宰、無將迎,便可懲忿無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