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校那天坐車離開,看著窗外熟悉的風景在一幕幕地倒退、遠離、消失,壓抑在心里那種“難過得要死”的心情反而減弱了一些。
其實,每一次的離家也不過就那么回事吧。
仍舊很清晰地記得去年上學第一次假期結束后離家的情形。
去年年初,家里因為父親工作調動的原因只留母親一人在家,一家三口開始分居三地。在汽車客運站微笑著和母親道別,車子一轉彎駛出車站,眼淚卻像開了閘似的控制不住地往下掉。直到的士駛入學校,眼淚才消失。
整整四個小時,眼淚一直沒有停過。
并不是自己矯情,害怕遠離家鄉離開父母的懷抱。總歸是兒女情長,不忍母親中年還一個人獨守空房。我有我的學業和大學生活,一個人也可以豐富多彩;父親有父親的事業,忙碌起來可以忘乎所以;而母親呢?只能一個人回家面對冷清清的墻壁,隔著電波想念我們的面容。每每思及此景,總是異常心酸。
一年了。
一家三口分居三地的日子已經有一年了。
回頭看看,其實每種選擇都有每種選擇的活法:父親兩地跑,覺得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母親不必再日思夜掛著我們倆父女的飲食起居,開始有了自己的朋友圈,日子悠閑地過著;我呢,在大學里蹉跎著未來。
或許父母真的是年齡大了,或許是過去二十年都是一家三口總是在一起相愛相殺地過著,這次我前腳剛剛離家,父親后腳便開始工作調動,一家三口在一起相聚的時光也不過是短短的寒暑假而已,三人都不約而同地格外依賴彼此。
這次離家回校,原以為會像去年那樣哭得不能自已。但看著窗外倒退的景色,自己心情反而放開了些。
回到學校收拾完東西便迫不及待地打電話給外婆,讓外婆在電話里哄哄母親,讓母親能放開心些,盡快適應我和父親同時離家后的冷清。
原以為自己終于想開了此事。但與外婆通話時,“哄”字還沒說出口,就已經濕了眼眶,紅了鼻尖,哽咽了語言。
外婆或許在電話那頭也察覺了我的難過,心疼母親的寂寞,草草結束了通話,便打去安慰母親了。
總歸是會適應的。
縱使是家人愛人,也有可能在漫長的一生中有著短暫的分離,但“愛”從來不是牽制住彼此的枷鎖。
母親懂得這個道理。所以縱使她再不愿意,縱使思索過度夜不能寐,母親也在父親興高采烈告訴她升遷消息時微笑著點頭默默地支持;所以縱使她再舍不得我離開她的身邊,縱使她可能無法再完全融入我的生活,母親仍舊風風火火地把我推離身邊,讓我去更寬廣的天地里打拼未來。
愛從來不是束縛和枷鎖,而是牽掛和支持。
每一次離家都對“家”有了更深的理,也更加明白“家”的意義所在。就像多年前造的小學句子那樣:家是溫暖的避風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