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正月十四(周五),明天剛好元宵節(jié)(周六)、后天周日,剛好老公搶到了明天晚上的火車票,完美的安排,婆婆可以在老家不慌不忙地過元宵節(jié)再出發(fā),我們也可以不用請假安安心心地去接她到家。順利的開始令人放松和開心。
但順利的開始并不意味著前景的坦蕩。想到未來一年怎樣愉快順利每日共渡,菩薩好請不好送,請來幫忙容易,一言不合再矛盾要回老家,可就又是一場不愉快了。我害怕不愉快的場面,想到這些,就毫不夸張地怕得打顫心跳加快。
婆婆是樸實的農(nóng)村婦女,70年代起撫養(yǎng)多個子女。現(xiàn)在看來,她是家里的一當家,勤勞善良不能代表她的特點,相反撐門面、掌門戶、善于衷于對外交往、反應靈敏口齒伶俐,則是我自有寶寶以后對她的了解和認識。婆婆個性自尊強悍固執(zhí),這也許是許多老人的共性。但她不愛也不會做家務,同時也不謙虛承認自己不會也不愛做家務,這完全顛覆了我的認知和期待。我真的納悶我怎么會有這樣一個婆婆,自坐月子起就吃上悶虧。當你疼愛她是老人照顧她時,她一句“不要小瞧我”真令人沮喪;當你看她那么精靈期待她精心安排孩子的飲食時,她一句“我沒有能力那沒有辦法”真心讓人心塞。
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多么深入骨髓,盡管我一個人苦撐兩個月帶著幼兒在婆家捱到年后;盡管老公眼見婆婆叨咕“每天就幾分鐘接送孩子,沒事干”也不幫忙收拾雜務玩具、備好晚餐;盡管家里衣架婆婆散落陽臺、新鮮的五花肉能在冰箱里放臭。老公從來不說婆婆一個不是,這是一種孝順,我很欣賞,也很郁悶。哪怕私下說個不是,也能平息下我的不平和抱怨,但是從來沒有過,至今我也能清醒地認識到永遠也不會有。
應該說,婆婆是吃過苦的人,但那個年代誰不吃苦。相比而言,幾個子女都非常勤勞自立,這是婆婆的成功之處。每每回老家,都是姐姐們回來做飯吃,我都覺得婆婆她真的不值得擁有這么多孝順,而我也要領受姑姐們的恩情。但是,沒有辦法,誰的媽誰疼,嫁出去的姐姐們永遠不會也不愿體會我和老公的期待和無奈。
今年春節(jié),婆婆再次開心地回老家。年前因我和老公爭執(zhí),她不批評兒子反而挑我話語毛病,導致了一場風雨大戰(zhàn),一度又要買票回老家。爭執(zhí)第二天,我依然沒事人似的帶孩子參加活動,她和老公在家嘀咕一天,經(jīng)我的妹妹勸說,又退票繼續(xù)留下來接送孩子一周。回老家的婆婆是開心的、享受點,姑姐們、親戚們短期的寵愛和關懷讓她非常歡樂開懷。看到那些親昵開心的照片,我認識到婆婆跟著我們雖然沒有受累,但確實受苦了。雖然我認為于我們和孩子而言,沒有像其他人一樣享受到父母的分擔和貼心的照料;但是于婆婆而言,她有這么多子女,她也60多歲的年紀,該享福了。也多虧了她樂觀、不操碎心、懂得關愛自己,才成就了幾個子女樂觀豁達的個性和勤勞自立的人生。
經(jīng)歷過徹底的吵架,我也有了徹底的認識。我的婆婆她永遠不會像媽媽那樣愛我,因為她連自己的兒子和女兒也只是如此地嚴格和放手;她永遠也不會謙遜地自我評價,因為她一輩子都是這樣傲強和自尊;她永遠也不會細心地縫補、愛心地烹飪,因為她始終懂得關愛自己、贊美別人。
我的婆婆她要“被”來了,我不能沒有她,哪怕就是早上的七分鐘送、晚上的七分鐘接。哪怕要搭上我在她身體尚好就無福消受的她的飯來張口給力幫助。沒有更好的安排,是我的問題;婆婆“被”來,是我的選擇。
我想有了清醒的認知,我更應該理智地像個成年人。強大自己,寬容別人,善待孩子,快樂家人。
寫給自己和有著類似境遇的寶媽們,愿常常提醒自己,理性控制行為共建和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