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三十五章
執(zhí)大象【1】,天下往【2】。往而不害,安【3】平泰【4】。
樂與餌【5】,過客止【6】。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7】。
【注釋】
1.大象:大道。
2.往:歸往。
3.安:相當(dāng)于乃、于是的意思。
4.平泰:平,和平;泰,安泰、安寧。
5.樂與餌:音樂和美食。
6.止:使...停下腳步。
7.既:盡。
今譯:執(zhí)守大道,天下人皆來歸往。歸往而不相互傷害,于是大家都和平安泰。音樂和美食,能使路人停下腳步。而“道”的表述,卻淡得沒有味道,看它卻看不見,聽它也聽不著,用它卻用不完。
《道德經(jīng)》與生活智慧
有道的治理者如果能執(zhí)守大道,會給人民帶來平靜無擾、安寧祥和的生活,追求幸福自由的人們,紛紛歸往。在道的照護下,人們之間不會相互傷害,各安天命,各得其所。老子為我們描繪了一個類似桃花源的理想國,令人心向往之。
治理國家那是領(lǐng)袖所為,距離普通人的生活有些遠,作為平凡大眾的一員,如果懂得為人處事遵循“道”,也會成就非凡的人生。
新東方教父俞敏洪談到他的創(chuàng)業(yè)合伙人時,講起一則趣事:
我大學(xué)時每天都拎著宿舍的水壺去給同學(xué)打水,把它當(dāng)做一種體育鍛煉。大家看我打水習(xí)慣了,最后產(chǎn)生了這樣一種情況,有的時候我忘了打水,同學(xué)就說“俞敏洪怎么還不去打水?”可能有人聽了會替我覺得委屈,但是我并不覺得打水是一件多么吃虧的事情,因為大家都是同學(xué),互相幫助是理所當(dāng)然的。當(dāng)時我并沒有想過要得到什么回報。
又過了十年,到了1995年年底的時候“新東方”做到了一定規(guī)模,我希望找合作者,就跑到美國和加拿大去尋找我的那些同學(xué)。我為了誘惑他們回來還帶了一大把美元,每天在美國非常大方地花錢,想讓他們知道在中國也能賺錢。后來他們回來了,但是給了我一個十分意外的理由:“俞敏洪,我們回去是沖著你過去為我們打了四年水。”他們說,“我們知道,你有飯吃肯定不會給我們粥喝,所以讓我們一起回中國,共同干新東方。”
利他之心合于道。愿意給予、樂意為他人付出的人,運氣不會太差。
有時候并不需要做很多,即便是對他人一句鼓勵,也可能是一種極珍貴的力量,甚至可能改變他人的生命。隨手播下善意的種子,別去在意它是否發(fā)芽,因為你并不會損失什么,也許不經(jīng)意間,你收獲的是一片森林。懂得給予,愈加富足。
孟子曾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寡助之至,親戚叛之。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構(gòu)筑的圈子和影響力就有多大。自私自利之人,眾叛親離,難成氣候。這便是執(zhí)道而使天下往的道理。
然后老子話鋒一轉(zhuǎn),慎重提醒:道的作用雖然大,表面上看,卻沒有音樂和美食那么吸引人。音樂和美食常常令人駐足,挪不開腳步,因為它們能為感官帶來即刻滿足,這樣的誘惑讓人很難抵抗。
相比音樂和美食帶來的愉悅感,“道”太過平淡無奇。我們游走于繁華世界,感官被色、聲、香、味寵溺著,壓根想不起回歸到質(zhì)樸中去,甚至我們會鄙視質(zhì)樸,覺得太過粗糙簡陋,所以“道”,被無視和遺忘了。
若是要品嘗“道”,其味猶如純凈水一樣寡淡,很難讓人注意和覺察到它的存在,就像我們幾乎忘記了,水是構(gòu)成生命物質(zhì)不可或缺的要素。
老子是個看長期的人,他曾說過“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道德經(jīng)十二章》),可見老子并不贊同過度沉溺于感官的娛樂中。老子看來,樸素的生活才更真實,平淡從容才與“道”相符。
一首曲子再好聽,連續(xù)聽上幾天也會感到厭倦;一種食物再美味,吃太多也會倒胃口。所以音樂和美食總會有個度,只能是生活的調(diào)味品,絕不可能像水一樣,成為生活的必須品。
“道”雖然看不見,聽不清,難以用感官去感受它,卻無處不在,取用不竭。
我們那顆不羈的心,需要回歸到平淡而本真的生活,才能體會“道”之無窮妙用,否則忙忙碌碌卻凄凄惶惶,如無根的浮萍,如斷線的風(fēng)箏.......
與道同在,生命就有了源源不絕的養(yǎng)料。
被“道”滋養(yǎng)的生命,不匱乏。
注:1、原文部分參考書目《老子注譯與評介》(陳鼓應(yīng)著) 2、文中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