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可能是一種認知,
范偉說:“幸福就是我餓了,看別人手里拿個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別人穿了一件厚棉襖,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個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
似乎比較后,發現你有我沒有,感知到你比我幸福。至少在那一刻,你拿著包子,我沒有,而我又很餓,很餓的,所以羨慕、嫉妒、恨百感交集。有需求是饑餓感,沒有被滿足,所以對于已經得到的人,產生了一種他多幸福啊的感慨。
這里呢,談及幸福的第一個維度,物質方面。我們按照這種思維方式延伸,我沒有他有,所以他比我幸福,那么推導到最后是不是擁有越多的越幸福呢?
結果發現,富有了,也不一定幸福,物質上的滿足,只是幸福的一部分原因。因為產生“有了”的念頭,使人體內分泌更多的多巴胺等化學物質,從而使人產生快感、幸福感、滿足感、成就感等精神上的感覺。幸福是一種感覺,它是一種精神上的狀態。
老話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住行被滿足后,才會在精神方面有更高追求,如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有了精神上的追求,有可能會產生精神方面的滿足,由此幸福感油然而生。
那么倉廩不實呢,餓著肚子就不能追求了嗎,西漢匡衡鑿壁偷光,鑿穿墻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最后成為西漢經學家,以說《詩經》著稱,漢元帝時位至丞相。對于當時的衡鑿,可能沒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覺悟,只是可能潛意識里有讀書可以改變命運,因為家貧,白天要勞作掙錢,只有晚上才有時間看書,晚上能讀書對于他來說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讀書可能是獲取幸福的一種方式。
我們接著看,這里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此句出自宋代汪洙的《神童詩》,出處“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大致的意思是指,皇帝器重英雄豪杰,那如果不是英雄豪杰怎么辦呢,可以有余力則學文,讀書可以教會你們(爾曹)如何博取皇帝的歡心,所以其他的行業都是低賤的,只有讀書入仕才是正途。古人所言不一定都是對的,我們可以辯證的看這個問題,說明古人對于讀書很看重。
匡衡是西漢人,大約生于公元前85年,官至丞相,寫《神童詩》的汪洙是宋代人,公元1100年進士,官至觀文殿大學士,正一品的官,算是宋代的一種官職,位同宰相,不過不掌握實權,作為皇帝的個人的參謀,也是一種殊榮。2個人時間差距大約是1100年,一個是鑿壁偷光,為了借書、讀書給別人免費打工。另一個是9歲就被別人稱之為汪神童,?汪洙詩才橫溢,他先后寫了不少言絕句詩,都是一些便于孩童記誦的短詩。后來私塾老師們將汪洙所賦的三十多首五言絕句匯編詮補成集,題為《汪神童詩》也就是《神童詩》,他從更多的方面詮釋了讀書的意義。
備注:就是耶酥出生的那天是公元和公元前的分界線,他出生之前就是公元前。出生之后的就是公元。
這里援引一下《神童詩》:
《神童詩》宋 汪洙 (其中的一部分五言詩)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讀書有出息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可以做大官
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寶劍不如筆墨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改變命運
學乃身之寶,儒為席上珍。君看為宰相,必為讀書人。 ---官至極品,也是讀書人
莫道儒冠誤,讀書不負人。達而相天下,窮亦善其身。 ---修身養性,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門三汲浪,平地一聲雷。 ---連升三級,春風得意
一舉登科日,雙親未老時。錦衣歸故里,端的是男兒。 ---榮歸故里
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四大得意時
人在艷陽中,桃花映面紅。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風。 ---桃花映面別樣紅
詩酒琴棋客,風花雪月天。有名聞富貴,無事散神仙。 ---詩情畫意
道院迎仙客,書堂隱相儒。庭栽棲鳳竹,池養化龍魚。 ---惟吾德馨
欲把親恩報,親恩即是天。古來多孝子,勉力學前賢。 ---百善孝當先
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國泰民安,妻賢子孝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時不我與,只爭朝夕
如其中的:"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學向勤中得,螢窗萬卷書。""學乃身之寶,儒為席上珍。""遺子黃金寶,何如教一經。""久旱逢甘雨,他鄉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等等,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傳誦不息。
這里講到了,幸福維度的第二個層面,精神追求可以通過讀書實現,并做了相當全面的解釋。我們既可以安貧樂道,獨善其身,又可以達而相天下,兼濟天下獲得更多的物質之外的收獲。
也可以悠哉悠哉自得其樂,經歷“久旱逢甘雨,他鄉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不一而論,每個人從精神世界中定義幸福的含義不同,《神童詩》詮釋了很多,我們也要有自己的理解,誰說幸福一定要成為別人的樣子呢。
飽暖思淫欲,饑寒生盜心,意思是酒足飯飽思淫欲,饑寒窘迫起盜心。幸福的第三個維度,是生理上的。如果單純的追求刺激,快樂,它還是一種精神上的滿足。我們在生理年齡,生理健康就這個方面延伸,例如10歲,和60歲感知幸福的內容,敏感度是不一樣的。一頓美味佳肴,小孩子沉浸其中,老人家可能食不知味。從健康方面看,20歲活力四射,70歲垂垂老矣,同樣喜歡爬山,對于幸福的承受力,感知度,也是不一樣的。設想一下一個富翁,飽讀詩書,六藝精通,只是身體一直病怏怏,命不久矣,他又會怎么定義幸福呢?
我們可以單一的追求某一方面幸福的維度,物質富裕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精神富裕可以讓幸福層次更高,突破固有思維的限制,生理富裕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經歷自己想要的幸福,更好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的潮起潮落。
可能真正的幸福通常是沒有得到的或者久已失去的, 也可能要經歷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可能吧,誰知道呢,只是臨淵慕魚不如退而結網,抑或是珍惜眼前的美好就好了,不要等失去后才珍惜。
親啊,你呢,今天幸福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