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是費孝通一部講述社會分析比較的書,共有14篇論文,通過由具體社會提煉概念來從文化傳遞,家族制度等方面去分析了東西方文化的不同,最難能可貴是在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寫作的這本書,就不以先進落后這類詞語來定性東西方文化差異,也許這就是這本書可以長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在閱讀核心內容之前,費孝通先生的治學方式是首先需要認識的"我當時在大學里講課,不喜歡用現存的課本,而企圖利用和青年學生們的接觸機會,探索一些我自己覺得有意義的課題......我并不認為教師的任務是在傳授已有的知識,這些學生們自己可以從書本上去學習,而主要是在引導學生敢于向未知的領域進軍。"這種啟發式學習是將自己最新研究成果和學生們一起探討,不局限于啃死書,而與東方私塾的強制灌輸性教育相背馳,更多的強調學習雙方的互動促進,所以在育兒教育中是可以借鑒,比如孩子學樂器時候,家長可以一起同步學習,而不僅僅做為一個旁觀的監督者。
在《文字下鄉》一章中提到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即便是在城市里面,也依然保留了一些鄉土社會的習慣,而這種習慣在城市往往就變為了不禮貌的表現,比如進門敲門及通電話時候需要自報家門。而鄉土社會中不流動是特性之一,孤立和隔閡是以群體為單位劃分的,從而形成了地方性特色,這也是常說的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可靠解釋之一。
對于信用一詞,書中是以熟悉是鄉土社會特性之一來闡述的,因為鄉土社會下的信用不是基于契約精神,而是發生于對一種事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能性,而在城市化進程中,鄉土社會的原有結構被打破,新的秩序建立需要時間,所以這一階段犯錯成本極低而導致了不守信諾的情形出現,這一段引發的啟示是在一個舊制度被替代過程中能否平穩過渡,降低摩擦將是重點,否則一旦高速發展遲緩下來,原本被掩蓋的缺陷將會逐一暴露出來。
《文字下鄉》和《再論文字下鄉》兩篇可以一起讀,首先闡述了不同環境下不同人群都有其認知結構的盲區,也講述了文字表現的局限性,比如我們會經常在群里面發一個表情來代表現在表述現在要說的話,而且一個表情的圖像比打一串文字更直觀的傳達要表述的東西。
而有效的通過語言來交流往往是在一個社群所有相同經驗的一層上發生,也即是雙方有著共同的經驗及認知儲備,用《歡樂頌》中的一句話來做注腳即:常與同好爭高下,不與傻瓜論短長,但是做服務行業的往往無法規避客戶對產品的認知層面偏差,這時候就需要站在客戶角度去看待問題,所以能否客觀的看待問題就成了服務質量保證的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