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起來難以置信,這篇寫江門老街的文章太全面了,讓我猶如身臨其境呀!

在經濟大潮下的今天,一座城市,如果還保留有一片尚未拆除的老街老巷,那是一件非常值得慶幸的事。

老街老巷就像陳年老酒,經過歲月的沉淀,越發醇厚香濃,又似是歷經滄桑淘洗的老人,古韻悠悠,透露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行走其間,踏著青石板的腳步聲回蕩在百年老屋前,能把人們的思緒帶回遙遠的過去;細細地品味老街積淀的歷史,總會有種怦然心動的感覺。斑駁的大門訴說著歷史的滄桑,門檐上暗淡風化的青瓦也覆上了一層歲月的哀怨,而檐撐上精美的雕飾依然顯示著昔日的風華和氣派,再聽一聽那些久遠的傳說或故事,老街千百年的時光就回來了。

江門市蓬江區,就有幸保留著這么一片充滿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的舊街老巷,它就是江門的發源地:墟頂街區。

科普一下,讓大家更熟悉

江門市地處珠江三角洲西部,因位于西江與其支流蓬江的會合處,江南煙墩山和江北蓬萊山對峙如門,故名江門。江門原是新會縣的一個小墟鎮,由于扼守西江下游與蓬江河(又稱江門河)的匯合處,南走水路可達澳門、香港,背靠五邑及粵西,溯西江而上可達廣西梧州,腹地遼闊,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在元末明初,江門的先輩便在蓬萊山上開辟了一個墟場,叫做“江門墟”,因街墟在最高處,故名“墟頂街”。到16世紀已發展成為興旺的商品交易市場,至清朝康熙年間,江門更成為粵西一帶重要的物資集散地。乾隆十九年(1754年),江門設立縣丞署。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江門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1904年3月,正式在北街設立江門海關。

1925年,江門從新會劃出成為省轄市。

1931年撤銷市建制,復歸新會縣轄。

1951年1月又從新會縣析置江門市。后又分屬過粵中行署、肇慶專區、佛山專區管轄。此時為新會縣轄江門市。

1983年開始,江門市被定為省轄地級市,實行市管縣新體制,轄江海區、蓬江區、新會區(新會則由新會縣變為新會市最后變為江門市新會區)3個市轄區,并代管臺山市、開平市、恩平市、鶴山市、4個縣級市,轄區范圍俗稱“五邑”。


今日的墟頂街區,包括京果街、賣雞地、余慶里、泰寧里(缸瓦地)、接龍里、東南盛街(糍街)、安龍里(豬仔墟)、紅花社等地方。這些至今仍沿用或常被人提起的舊時地名,既樸實又充滿趣味,散發出濃厚的歷史韻味和地方特色。

作為江門發源地的墟頂街區,最早對外交往的窗口之一,就是連接這條石階梯的碼頭:水埗頭。五百多年前,石級下面還是汪洋一片,江門河的波濤可以一直蕩漾到此處的,因此許多從水路趕墟的,必撐船到“水埗頭”后再棄船登岸,一船船的貨物也是在這個小埗頭運上岸,在此集散,再通過這一條石階直通墟頂,供給著八方來客和附近的村民。想當年,這里渡船云集、人聲鼎沸,絕對的繁盛之地。


今天的水埗頭石階共33級,沿著石階拾級而上,便可到達昔日商業繁盛的墟頂街。明朝大儒陳白沙先生有首五言律詩《江門墟》生動地記載了五百多年前江門墟頂街的雛形:“十步一茅椽,非村非市廛。行人思店飯,過鳥避墟煙。日漾紅云島,魚翻黃葉川。誰為問津者,莫上趁墟船。”解讀一下就是:我們的先輩在墟頂街一帶用茅草架搭起了店鋪,開辟了一個叫“江門墟”的墟場,它既非村落也未達到商肆集中的地步。趁墟者大多都是扒艇或乘搭墟船而來,經水埗頭上岸交易。在墟場餓了要尋食店一點都不難,這里有不少食店。每蓬墟日,墟上空煙云繚繞,濃重得連過鳥也識得要回避。墟場人頭云涌,在日光的照射蕩漾中影紅了整個墟場。買賣的主要有海鮮、毛雞、生豬、豬苗、缸瓦等日常所需商品,特別是海鮮比鋪滿地上的黃葉還多,貨源像河川一樣川流不息,這是哪里來的呢?請君去問停在水埗頭的漁船和趁墟的船主吧。

踏著無數行人走過的階梯石級走進墟頂街區,舊街小巷里都泛著老江門昨日的畫卷。在夕陽的余輝下,我在幽深曲折、四通八達的巷道里左穿右插,漫步走過一條條還溫存著江門那些年印記的舊街老巷,安靜是它給我最深刻的感受,雖然被外面的商業街重重包圍,但這里沒有沾到一點都市的喧鬧感覺,除了偶有買菜歸來的阿婆從身邊淡然走過,或偶爾有輛摩托車擦身而過,行人不多,三三兩兩的老人坐在巷里或在樹蔭下聊天、看報紙,交織成一幅悠閑地道的老城區風情。或許,墟頂街區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現在是以自己安詳的姿態向人們訴說遠去的故事,見證著這座城市的滄桑變遷。

政府部門在每一個景點入口處的老房子墻上,懸掛一塊古銅色的介紹牌,介紹這個地方的歷史和文化內涵。

南國的初春郁郁蔥蔥,墟頂街區的這些尋常巷陌就象這花紅樹綠,不管春夏秋冬,依舊充滿生機和活力。


看遠處的風景,是高樓大廈的背影,已鉛華盡去的墟頂街區,在這片沃地上,哺育了一代代江門人,今天依然生機勃勃,看眼前這間開了幾十年的小食店,正高朋滿座。


下圖這里就是墟頂原來最大的墟場:在大榕樹附近,現衛生所的位置。

置身墟頂街區,有一種別樣的感覺,這里沒有外圍街道的喧囂與繁華,只擁有其他地方難以替代的獨特歷史文化,看優哉游哉優悠哉的居民,一片安寧祥和的景象。

先賢陳白沙先生的事跡和大作隨處可見。

500多年的這條古街,婉轉悠長,它承載過多少熙來攘往的八方賓客?聆聽過多少人歡狗叫?散落多少纏綿細語?流傳了多少離別和重逢的故事?

穿過賣雞地,繼續前行,會看到一個石碑門樓,上面鏨刻著“余慶里”三個字,這里就是民國時期的高檔小區。

余慶里,位于墟頂片區中部,墟市的興盛,促成墟頂地區商業的繁榮,于是在清朝乾隆十九年(1754年),朝廷核準新會縣在江門墟頂街區設立縣丞署(“縣丞”即副縣長職位,“署”即辦理公務的機關)。



縣衙所在地就座落在余慶里,直到辛亥革命后清廷滅亡,縣丞署由民族企業余慶公司買下,并在縣丞署遺址上劃分了四巷三排的里坊格局,按統一每幢兩層兩戶高低相同,屋內布局一致,外觀設計和巷道劃一的規格來造住房,共三十多間房屋,并將該片區命名為余慶里。因建筑質量的保障、合理的住宅規劃方案以及良好的治安環境,此地成為當時江門最高檔的住宅區。

時光荏苒,經過百年歲月的洗禮,曾經象征著富貴榮耀的“余慶里”青磚大屋,作為歷史見證如今依舊佇立在那,依舊保留了其三排四巷的格局,只是那斑駁的墻體、泛著暗啞光芒的木質趟櫳門,在提醒著我們這是百年老屋,這里的每一堵墻,每一塊磚瓦,甚至每一扇門,都有著自己的故事。

穿越幾個世紀的風雨而走到現在的墟頂街區,生活氣息依然濃厚,商業活動依然活躍,特別是一些傳統的老字號老技藝依然可以在這里覓到蹤跡。下圖位于賣雞地入口對面的鄭師傅綠豆餅是蓬江家喻戶曉的老字號,出品以皮酥餡靚著稱,現在江門已有多家分店,而總店始終堅守在墟頂街區的腹地。


水陸交通的暢順便利,促成江門的迅速發展,特別是江門正式辟為對外通商口岸和新寧鐵路通車后,蓬江河岸的洋貨行、米鋪、金銀鋪、酒樓、當鋪、煙館林立,生意非常興隆,許多外商也在這里開設商行,商業一片繁榮。于是,便有了石灣直街、啟明里、南芬里,從長堤路到蓬萊路,從躍進路到勝利路,一片片街區,江門就這么發展壯大。


石灣直街表面看起來就是一條普通的老街,想不出它有什么令人驚艷的地方,但當我們放下浮躁,去親近它,去聆聽老人們的述說時,才發現這里原來也有過官商云集、熙來攘往的繁華,僅它已經消逝的,足以令我們刮目相看。


據資料顯示,古老的石灣直街,曾經是集政治、經濟、宗教中心于一身的“黃金寶地”。在石灣直街的盡頭,有一個掛著紅五星的牌坊,這里面就是石灣直街最有歷史底蘊的一片土地:這里曾是江門六大古廟之一石灣廟的舊址,辛亥革命期間曾于此街設立江門商團公所,在1925年江門首次設為省轄市之后市政府就設在石灣廟內,雖然在1931年,省政府以江門人口不足10萬人規模過小不宜設市為由,撤消江門市級建制。當時新會縣縣長沈秉強,以會城河道淺窄、交通不便為由,將縣政府遷到江門石灣廟,江門石灣街又成為新會縣的政治中心(后因故于1937年才將新會縣府由江門石灣廟遷返會城),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江門時又是日軍駐軍所在地。解放后,石灣廟因有高大的圍墻,又被政府改造成江門看守所。也正因為此,當年各行各業都在石灣直街發展,江門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封建性壟斷組織“油糖會館”就在石灣直街的明德坊。


據《新會縣志》介紹,油糖會館是由江門24家油糖業批發商于乾隆年間在石灣村興建。他們壟斷了油和糖這兩宗民生日用必需品在江門的批發權,壟斷地位一直持續到抗日戰爭之前,共200年之久。這足以說明當時石灣街經濟的繁榮,可惜從江門名寺到政治中心,最后還用做看守所,無論是何種角色,當年的建筑都被拆除殆盡,只有門口的五星和高處的瞭望塔,還保留著一點當年的威嚴。


而在斜陽下散發著魅惑光彩的明德坊,在經歷歲月的風風雨雨后,在雕花的石柱拱門中,依然保整齊劃一的騎樓建筑,訴說著曾經的繁華。


這些被各色腳步磨得光滑的青石條、麻石板也在訴說著城市變遷的歷史,只可惜位于明德坊內的油糖會館已于上世紀三十年代末被拆除了。


如今的石灣直街依然安安靜靜地繼續流淌在歲月的河流中,就如同綿延不斷的古老故事,在安靜中穿插著許多時光的片段,在恍惚中定格瞬間的余光,就連街中的這一口承載過無數喧囂歲月的古井也在幻映著歷史的回放。


蘊味淳厚的街巷,刻滿歲月痕跡的古屋石路,青藤不經意間,爬滿了圍墻,綠葉用生長的力量,為這條古舊的老街帶來生機與活力。


走過石灣直街,與其相連的,是被江門人視為華僑建筑瑰寶的啟明里和南芬里華僑古村落(因為這里的房子多為華僑回國興建)。


當年的啟明里和南芬里這一片老式建筑群,是民國時期繼“余慶里”之后的又一高檔小區。這里的房子全是木石結構,以青磚堆砌,而門、梁等則是木料。這樣的房屋,整體輕巧通透,淡雅素凈而又端莊大氣,既有中式的古典底蘊,又有西方文化的浪漫,猶如一位身著西式禮服裙的中國女子,眉眼里卻盡是中國的山水,那一眼的風情,是如水的柔,是精致的雅。



光陰百年,撫摸斑駁的青苔,在褪色的壁畫中可見來自幾許風雨洗禮的那些故事,那些人,還在記憶里面。可光輝歲月已逝,青蔥少年今何在?


正感嘆這里的故事真多時,好擬心有靈犀般,路邊狹窄的電器修理鋪里正好傳出鄧麗君的《小城故事》: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若是你到小城來,收獲特別多……曲聲在空氣中宛轉悠揚,和我眼前的此情此景何其的吻合。


看過青磚大屋,


看過趟櫳門,


看過檐撐上精美的雕花,我繼續前行,去尋找江門更多未曾聽聞的光陰故事。


江門舊街建筑多為騎樓,窄窄的街道邊,一棟又一棟的騎樓站著,它們的臉上由于歲月的沖刷而斑斑駁駁,宛如一個個飽經滄桑的老人。


下圖這座形似碉樓的建筑,鶴立雞群般地矗立在上步路一帶的民居中間,它就是江門目前僅存的兩間民國時期著名的當鋪舊址之一:寶和按當鋪。


寶和按當鋪現在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墻上有簡單的文字介紹:寶和按當鋪舊址——該建筑建于民國期間,占地面積130平方米,建筑分為3層,高約14.5米,用極其堅固的花崗巖石、紅砂巖石、青磚砌筑,底層墻體有半米之厚,單檐布瓦硬山頂,防御性長條射擊小窗眼鑲嵌在上下3層的石條中,俗稱“石屎樓”,建筑結構十分牢固,就算再高明的竊賊也無從下手。寶和按當鋪,與位于市區東南勝街54號的永安按當鋪,均是民國期間江門地區12家著名當鋪之一。

現在,重樓早已深鎖當年繁華。


在江門,有像寶和按當鋪一樣不變的歷史,也有著不斷更新的面貌。從“城市原點”的墟頂街區到長堤騎樓,江門的發展正式開上高速公路,駛向現代城市的星光大道。長堤風貌街,就是江門市老商業區高速發展最好的見證。


這里幾乎都是獨具嶺南特色的“騎樓”建筑群,大多建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而且大部分都是當年的華僑投資興建的。華僑在海外辛辛苦苦賺到一些錢后,因看好江門水陸交通的四通八達和長堤的市場前景,懷著熱忱回鄉投資創業,興辦商鋪、旅店、酒樓等服務業,他們既帶回了國外先進的經營理念,也把各國的建筑風格帶到江門,與嶺南建筑風格相融合:代表東方傳統風格的浮雕、“滿洲窗”和西式的羅馬柱、各種精巧的雕花、壁畫等元素碰撞在一起,既有嶺南建筑風格的實用,又有西洋風格的建筑美,形成了長堤騎樓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獨具嶺南“僑味”特色。



作為江門的商業老區,長堤風貌街鼎盛時期,農貿副食、商業、銀號金鋪、醫館、餐飲娛樂旅業、物流等等都做得風生水起,超級繁榮。



漫步在長堤街區,看那些與嶺南騎樓融合得恰到好處的高高的柱廊、圓圓的拱券,眼前就如同鋪開了一幅連接歷史和現實的畫卷,這里既保留著昨日的舊風情,也有著今天的新時尚,讓人有一種從曾經造就了無數繁華舊夢的騎樓建筑文化里彌漫開來的悠然閑適的風情與浪漫。曾經的江門,因它們而風光無限、神采飛揚,如今的江門,因它們而厚重沉穩、氣質非凡。


這些歷經一個世紀風雨洗禮依然保存完整的騎樓群,綠樹襯著灰墻,略過沿街鱗次櫛比的服飾店、五金店、古玩店朝上看,有一大批如“中華酒店”、“元允糖油”、“大德行”、“有成行”、“永利公司”等舊時招牌依然清晰可見,透過這些老字號,依舊能觸摸到昨日這里中西交融、商旅輻輳的風光與輝煌。




其中當年的“中華酒店”,由當時的108個股東集資7萬多塊大洋(約合今天???元人民幣)修建, 1929年建成,是民國時期江門最豪華、最高檔的酒店,很多老江門人的夢想就是在這里吃上一頓飯。酒店用的是象牙筷子、銀器和精致的瓷器,在海外華僑中聲名頗盛,生意十分興隆。


商貿活躍,商賈云集的長堤,當然少不了鶯歌燕舞:中華戲院,“太白酒樓”、“一壺軒”、“杏花樓”茶樓,“百樂門”、“愉園”舞廳,“佛亦動心”青樓,“蝴蝶談話室”鴉片煙館等,在河面上也滿是“亞銀花艇”的情色小艇。“燈紅酒綠,夜夜笙歌”是當時長堤街區的真實寫照,繁華的景象一直持續到抗日戰爭爆發。


長堤騎樓,刻滿江門僑輩的印記,見證江門百年的滄桑;長堤騎樓,同樣刻滿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屹立在江門市區長堤風貌街上的幾座銅像,淋漓盡致地描繪了江門的歷史文化:


《金山伯》雕塑以華僑回鄉為題材,表現僑鄉典型人物“金山伯”回鄉,親人迎接到長堤,一家人其樂融融共享天倫的情景。少小離家的“金山伯”,到外國“淘金”,在外漂泊數十年后,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原本是一個精明強干的小伙子,現在已變成了華發銀須,手拄拐杖的滄桑老人,真正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只見金山伯雖然一身背帶西裝和尖頭皮鞋,散發著西式洋味的裝束,依然難掩他一臉的憨厚和淳樸,與身穿長袍和圓口布鞋依然土里土氣的鄉親,形成鮮明的對比。當他和前來迎接的親人們見面的時候,雙方都有說不盡的喜悅、歡快和驚異。一個兄弟一手攙扶著金山伯,一手四處指點,似乎在敘述家鄉的變化,以喚起金山伯對年輕時的記憶;另一位懷抱幼兒的大嫂,在和金山伯打招呼的同時,懷里的孩子,已經調皮地伸出手,好奇地拉扯著金山伯的銀須,還有一位大孩子則躲在大嫂的背后,表現出見了陌生人的羞澀,這是僑鄉特有的也是司空見慣的悲歡離合的生活場面。


《三桁瓦》這組著重表現刀具作坊的店主師傅、小學徒、女主人、購買刀具者的表情神態的雕塑,形象生動地向世人“講述”著“三桁瓦”的前世今生:清朝光緒年間,開平人余福在水埗頭附近設店煅小刀等利器,因店鋪狹窄,故店號取名“三桁瓦”,產品亦以“三桁瓦”作標記。當時狗山腳(蓬萊山)雪峰寺僧人練習武術,曾向該店定制刀劍,店主余福也跟僧人習武,三桁瓦利器因此聲名遠播。后來陸續開設三鏗瓦正鋪、三桁瓦老鋪、三桁瓦支店等店鋪。解放后曾并入合作經營,1985年變為江門市三桁瓦廚房設備工業公司。“三桁瓦”從民國到當下,幾經風雨,現在早已實現機械化規模生產,成為江門的商業品牌標志。


《書接上一回》雕塑,以民間說書藝術為題材。說書,本地人稱之為“講古佬”。在過去,這是老百姓十分喜愛的文化生活。蓬江河岸,榕樹底下,也是最適宜說書的場所。這組群雕里的每個人都神態逼真:講古佬口若懸河,吐沫橫飛,總是以“書接上一回”開始,以“且聽下回分解”作結。大嬸、小孩、苦力工、老伯、學生等各式聽書的人聚精會神,興致盎然。


《過大秤》雕塑,以市場交易為題材,表現長堤昔日繁榮的商業活動。這組群雕正表現了兩個男人抬著沉重的香蕉,其中光頭男人右手離秤,和顏悅色地報重量斤數,一旁的婦女在仔細看秤。這組雕塑表現出買賣公平,童叟不欺的交易規則,令人聯想江門墟昔日興旺繁忙的交易場景。據介紹:抬著一大梱香蕉的兩個人,一個是掌秤人,一個是買主,而站在旁邊看秤的婦女是賣主。掌秤人是中介,過去市場上有專門背著大秤和小秤的中介人,他的秤要準,給人稱東西須秤準公平,使賣主和買主都覺得公平合理,雙方高興,中介人從買賣雙方收取小費。

長堤風貌街的文化雕塑,反映著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江門長堤的繁華勝景、市井風情和民間風俗,有著濃郁、質樸、純正的僑鄉民間鄉土氣息,為長堤風貌街增添無限色彩。

結語

作為江門的發源地,曾是江門市最早的商業和文化區,承載著江門600年的發展歷史的墟頂街,見證了江門城區數百年風雨滄桑和光輝繁榮。墟頂老街和石灣直街、啟明里、南芬里、長樂里、長堤老街等等共同組成的江門商業繁華地歷史文化街區,見證了江門從一個小小的墟街發展成今天的現代化城市的歷程,它們承載著一段段歷史和一座城市的發展脈絡,是城市景觀風貌中最具吸引力的內容,歷久彌新,更書寫著江門僑鄉人民“進取、勤勞、開放、包容”的精神。

心動了,那么抽個空去看看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333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491評論 3 416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263評論 0 374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946評論 1 309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708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186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255評論 3 441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09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939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774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76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18評論 5 35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09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41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872評論 1 286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650評論 3 391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58評論 2 373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