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網掩碼
定義
子網掩碼(subnet mask)又叫網絡掩碼、地址掩碼、子網絡遮罩,它是一種用來指明一個IP地址的哪些位標識的是主機所在的子網,以及哪些位標識的是主機的位掩碼。子網掩碼不能單獨存在,它必須結合IP地址一起使用。
作用
1)子網掩碼是一個32位地址,將某個IP地址劃分成網絡地址和主機地址兩部分。
2)子網掩碼是用來判斷任意兩臺計算機的IP地址是否屬于同一子網絡的根據。
? ? ? ?判斷原理:
? ? ? ?兩臺計算機各自的IP地址與子網掩碼進行AND運算后,如果得出的結果是相同的,則說明這兩臺計算機是處于同一個子網絡上的,
? ? ? ?可以進行直接的通訊。
3)利用子網掩碼可以把大的網絡劃分成子網,即VLSM(可變長子網掩碼),也可以把小的網絡歸并成大的網絡即超網。
4)子網掩碼通常有十進制和二進制兩種表現形式,255.255.0.0用二進制表示則為1111111.11111111.00000000.00000000,
其中,前面2個字節的16位“1”表示網絡號,后面2個字節的16位“0”表示主機號。
掩碼分類:
A類地址:默認的子網掩碼是255.0.0.0
B類地址:默認的子網掩碼是255.255.0.0
C類地址:默認的子網掩碼是255.255.255.0
網絡如果又劃分了子網,就稱為子網掩碼。
最常用的兩種子網掩碼,B類地址和C類地址。
1. 子網掩碼是“255.255.255.0”的網絡:最后面一個數字可以在0~255范圍內任意變化,因此可以提供256個IP地址。但是實際可用的IP地址數量是256-2,即254個,因為主機號不能全是“0”或全是“1”。
2. 子網掩碼是“255.255.0.0”的網絡:后面兩個數字可以在0~255范圍內任意變化,可以提供255^2個IP地址。但是實際可用的IP地址數量是255^2-2,即65023個。
二、IP地址
IP地址:是給每個連接在Internet上的主機分配的一個32bit地址。
IP地址劃分成網絡地址和主機地址兩部分,網絡地址的位數直接決定了可以分配的網絡數;主機地址的位數則決定了網絡中最大的主機數。
IP地址只能有(2的8次方-1),即256-1=255。
一般末位為0或者是255的都有其特殊的作用。通常不使用。 末位1通過作為默認網關使用。
IP地址分為A、B、C、D、E 5類。常用的是B和C兩類。
A類地址:?網絡位8(7)位+主機位24位,0*******?*******?**************
IP范圍:1.0.0.0--126.255.255.255
127網絡位是本地測試地址,不能用于數據通訊。
?????????IP范圍:127.0.0.0--127.255.255.255
B類地址:網絡位16(14)位+主機位16位,10******?*******?**************
IP范圍:128.0.0.0--191.255.255.255
C類地址:網絡位24(21)位+主機位8位, 110*****?*******?**************
IP范圍:192.0.0.0--223.255.255.255
D類地址:224.0.0.0——239.255.255.255
E類地址:240.0.0.0——255.255.255.255
三、默認網關
1、“網關”均指TCP/IP協議下的網關。網關實質上是一個網絡通向其他網絡的IP地址。
例:
網絡A和網絡B,網絡A的IP地址范圍為“192.168.1.1~192.168.1.254”,子網掩碼為255.255.255.0;
網絡B的IP地址范圍為“192.168.2.1~192.168.2.254”,子網掩碼為255.255.255.0。
在沒有路由器的情況下,兩個網絡之間是不能進行TCP/IP通信的,即使是兩個網絡連接在同一臺交換機(或集線器)上,TCP/IP協議也會根據子網掩碼(255.255.255.0)判定兩個網絡中的主機處在不同的網絡里。
若實現這兩個網絡之間的通信,則必須通過網關。如果網絡A中的主機發現數據包的目的主機不在本地網絡中,就把數據包轉發給A自己的網關,再由網關轉發給網絡B的網關,網絡B的網關再轉發給網絡B的某個主機。
2、網關的IP地址是具有路由功能的設備的IP地址,具有路由功能的設備有路由器、啟用了路由協議的服務器(實質上相當于一臺路由器)、代理服務器(也相當于一臺路由器)。
3、一臺主機可以有多個網關。默認網關的意思是一臺主機如果找不到可用的網關,就把數據包發給默認指定的網關,由這個網關來處理數據包。主機正在使用的網關,一般指的是默認網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