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本來智力正常的孩子,如果你整天對他說“你個笨蛋”“你反應遲鈍”“這孩子就是粗心”,時間長了,這孩子就真的會表現得比較笨,反應遲鈍,而且做事粗心大意。
那么當孩子表現不好時,如何去正面引導呢?
(1)就事論事,不要急著給孩子打標簽
很多時候,當孩子表現出某一方面的缺點時,家長很容易把這個缺點擴大化,然后以偏概全地給孩子貼個標簽。
比如,小孩子見了人不敢打招呼,一位媽媽的做法是模仿小孩子的聲音,細聲細氣地喊一句“阿姨好”“爺爺好”“奶奶好”,然后,孩子就很開心地跟著喊。
(2)多說“應該怎么做”,少說“不要做什么”
就是把我們的批評埋怨,換成正面的鼓勵、暗示。
孩子用過玩具、繪本后不收拾,與其指責孩子“邋遢”,不如說“現在把玩具整理好,下次找的時候才方便”
當孩子寫字不認真時,與其罵他“螃蟹爬的”“狗撓的”,不如說“你把這個橫寫得平一點,會比現在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