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還不開始寫,估計都不記得去了哪里看了什么的系列之一 BY TXL
半年過去,我有點想不起來,曼殊院長什么樣子了。整理照片的時候,我以為陽光燦爛的,額頭寫著小倉山的那個就是,結果發現地點對不上,當然,時間也對不上,曼殊院即使我去了,也怎么都得是下午了,這點圓光寺可以作證。
實際上,我來到京都的第一站,是去了大原。
主要是為了去看之前很想去而沒去成的三千院。我覺得日本可能是最會做旅游廣告的國家了,而我又常年沉迷于JR東海拍攝的京都各個景點的廣告片,后來,事實證明也有不少在我看來名不副實的地方。不過,我來大原顯然是因為看過了三千院的廣告。
三千院★★★☆☆
三千院是延歷年間(782-806)由最澄法師在比睿山東堂設立的一個院子。后來慈覺大師円仁繼續發展,平安時代以后,是由皇子皇族擔任住持的宮門跡,寺院的地點從比睿山遷往坂本,京都。每次寺名都會變化,曾改為円融房,梨下房,円德院,梨下門跡,梶井門跡,明治維新后,移到了現在的地址,被稱為三千院,迄今已經有1200年的歷史。大原本來是慈覺大師円仁開始教授由中國山東魚山傳來的天臺聲明(佛教音樂 梵唄)根本而開設的道場,是后來融通發揚光大了念佛,良忍上人在聲明集大成的所在地。是佛教音樂聲明的圣地,成為通過念佛祈求往生極樂的人憧憬之地。(野生翻譯,不要糾錯,后期查詢資料,像這種江湖地位第一的信息,還是應該貼出來,哈哈)
大原是個相對比較郊野的地方,搭乘巴士由京都站出發,大概晃晃悠悠了一個小時,到了大原站。從大原站下來,穿過停車場,還得走一段,才進深山,還好一路風景不錯。
不無聊的風景讓人不那么疲憊,沒覺得太累,就看見了了紅葉遍天的三千院院門。
可能是往生極樂院的來頭太大,變換了無數個角度,還是沒辦法拍出一個干凈美麗的院門。不過,經過回廊,隔窗望見往生極樂院后方無限伸展的紅葉樹枝后,暫時也忘記了人多的暴躁。出了回廊,托著相機,等著一波波人來人往,等一個按快門的好時機。
除了透過窗格看到的有如飄浮般的紅葉時無盡的震撼,我最喜歡的是下面這張從對面休息的亭子里看到的這幅景色。
出了人多嘈雜的三千院,原計劃是跟著京都季節散策去看看寂光院。和我一同旅行的王同學比較清楚,我十分不擅長看辨識方向,更別談看地圖。。。不過,從結果上來看,我基本不迷路,這一點得感謝旅游標示設計系統提供的各個指示牌。
寶泉院★★★★☆
不知道我在哪里轉了彎,轉到了一個小寺院,門徑右手邊有個養錦鯉的小水池,門前立者一株頗有風姿的紅葉樹,就隨意進去逛了逛。
寶泉院最值得稱道的應該是這株五葉松,大概已經有700歲了。五葉松的庭院對著一個開敞的茶室。我去的時候,院里的僧人正在給喝抹茶的游客講故事。受三千院聲明的江湖地位影響,這個鄰居家的茶室也會舉行佛教音樂會,看廣告(又是廣告)每年都會有這樣的盛事。當然,這些都與我沒太大關系。觀摩了這個沒看懂的五葉松,我就繞著廊下四處走動了。
寶泉院的五葉松庭院的下方還有一個寶樂園,大概2005修建(暗含不好看也是非常正常的有色評價),整體位于寶泉院南面的低地,園內有白沙池與明顯仿銀閣寺的錐形沙丘,和一些石組,東西太多,不太有意思。
寶泉院的廊下,窗臺上,蹲踞上,都會看見一束束擺著,或者插在小竹籃的小花,據說這些花會經常更換,非常漂亮,算是樸素版的每日一花吧。室內走廊的盡頭,擺著一堆瓷器的物件,這個跳舞的娃娃,實際是攔門用的木架子上的一個擺設,相當可愛。
寂光院★★★☆☆
最終當然我還是去了寂光院。有圖為證。
關于寂光院,當然也有故事。不過,沒有故事也無所謂。看院子里的紅葉就好了。
午餐是在去寂光院的路上吃的,茶泡飯,難得沒吃飽。
一乘寺
一乘寺這一圈有詩仙堂,曼殊院門跡,圓光寺等等。也有家美味的定食店,某次和王同學來這里的時候,去吃過豆腐定食,還喝了梅酒,那次是為什么去這里呢?詩仙堂嗎?但恍惚覺得應該是去惠文社的那次???,已經全忘了。
更糟糕的是,最近的這次,我實在想不起來我有沒有看過曼殊院。
曼殊院門跡
這個才是曼殊院的正確叫法。第一次看到門跡的時候,還以為,是指這是只剩下院門和門徑的廢墟型景點。后來才發現,理解差了十萬八千里。門跡是指皇族或者攝關家的人出家后做住持所在的寺院。所以,以后看到門跡兩字,第一個想的應該是,哪個倒霉鬼得罪將軍,被安排出家啦。當然,也不盡然,也有天皇自己不想干了,退位做了上皇,順便也出了家的案例。
廢話說完了。不管我是否進入了曼殊院門跡,我肯定是到了它的門口。長長的引道的盡頭,不是紅葉,而是金黃色的銀杏樹。樹葉已經落下了一半,薄薄地鋪在地上,紅色的布簾,藍色的販售機,還有銀色反光的反光鏡,恰好的場景。
有個催淚的動畫名叫<我們仍未知道那天所看見的花的名字>,曼殊院門跡的探訪,歸納起來是不是可以仿一個<我仍未知道那天所去的曼殊院的模樣>,哈哈。
圓光寺★★★★☆
德川家康開啟教育事業的起點,和三千院一樣,由別處移至此,是為僧人和武士們設立的學校。后山上還設立由祭祀德川家康的東照宮。
對于我來說,整個這個寺廟的感覺都很奇特。
從曼殊院門跡往下走的時候,差不多下午三點半了,陰天,寺前門徑上的小燈都點起來了。
沿著門徑往上走,看到的竟然不是賣票的小房子,是一個風格異于所有我在京都看過的的庭院。它有個十分霸氣的名字,叫奔龍庭。大部分我見過的枯山水庭園講求的內省的禪意,而圓光寺的庭院我覺得有著完全匹配的這個霸氣名字的氣勢,而且這股氣勢也非常外放,毫不掩飾。
和銀閣寺類似,除了白沙做成的庭院,后方還有叫做十牛之庭的池泉回游式庭院。名副其實的賞楓名所啊。
沿著臺階爬上后山,看到紅葉間隙若隱若現的屋檐,繼續上行,出現了一個塊平地,在此看到了傍晚陰天的洛北景色,還是很美。
從圓光寺出來,天差不多快黑了,大概走了小半個小時才走出上坡下坡的小路,回到公交車站,順利地回到了京都市內,可喜可賀。
青蓮院★★☆☆☆
受京都廣告的影響,回到市內的我,馬不停蹄地趕往了開放夜間的青蓮院。這個就是我說的不那么名副其實的景點。在下面這個頗有感覺的售票亭花了800日元買了夜間參拜的門票。到這里為止,我還是很興奮的,這條入口門徑,在燈光的映襯下十分浪漫。
下面就是今晚的重點啦,不是不美,很美,但是總有點奇怪的感覺。青蓮院與藝術家們的互動不少,曾經還設置過全透明的玻璃茶室,這個燈光的設計估摸也是來自某位藝術家之手。還是那句話,不是不美,而是,我看到了這個美到極致的藍色燈景,無法想象青蓮院的真實面貌了,這一點,是我覺得很遺憾的。
嵐山
第二天的行程從嵐山開始。每次去京都,都必然會去嵐山。嵐山除了竹林外,有無數個大小寺廟,神社,草庵,在這種人群涌動的賞楓季節里,想來我總能在這里找到人少的地方。當然,那個出名的天龍寺還是刪掉的好,最初的打算是這樣的。
嵐山的第一站時大覺寺。這個是京都巴士的最后一站,我計劃從最遠點慢慢殺回渡月橋附近,然后回市內。
大覺寺★★★☆☆
對于日本歷史感興趣的人應該對這里有印象,畢竟有個被坑得很慘的大覺寺統的皇室派別。
大覺寺的全名叫舊嵯峨御所 大本山 大覺寺,名字也反映了不少信息。曾經的天皇離宮,后來某位皇室成員出家修行的寺院。有非常完整的宮殿布置,宮殿后方還有一個據說模仿中國洞庭湖設計的大沢池。大河劇經常來這里取景。我去的時候,主殿的大平臺上布滿了座位,旁邊還立著不少攝影機,不知道是要舉行什么活動。
在大覺寺,我看到了完全不認識的菊花,妖嬈的菊花。
清涼寺★★★☆☆
計劃外的寺院。經過的時候感覺人不多,而且沒有收費處。。。不曉得是不是我其實是逃票了。進去后發現,人其實不少,還有老師帶著高年級小學生們修學旅行,一路走一路講解。
一個人就是比較隨意任性,來不及關心寺院的構造啊格局的,就被眼前的場景深深吸引了。
嵯峨釈迦堂として親しまれている浄土宗知恩院派の寺院。仁王門や本堂など堂々とした建造物が並ぶ。もとは平安貴族の源融の山荘地で、融の死後寺に改め棲霞寺とされた。のちに宋より帰朝した奝然が持ち帰った釈迦如來像を棲霞寺の境內に一宇を建てて安置し清涼寺とした。本尊はインド、中國、日本と三國伝來の釈迦如來像で國寶。寶物殿には源融がモデルという阿彌陀三尊像の他、多數の寶物を安置する。(野生翻譯君翻不動了,待補)
二尊院★★★★☆
這應該是我第三次經過二尊院的門口了。前兩次不是因為在修建就是其他原因,都只是過門不入。這次經過的時候,看著開放了,就果斷地進去了。
二尊院門前有段長長的參道,兩邊種滿了楓樹,在賞楓的季節簡直是夢幻般的場景,不過,得人少才有意境。這段參道是京都賞楓名所,叫做紅葉的馬場。駿馬奔馳的參道,的確應該是很長。
這種名所,難免人多。
走完長長的參道左轉,看到絢爛的紅葉染紅了二尊院的白墻。透過木門看到的紅葉和彩色的門簾,互相映襯。
二尊院里供奉了釋迦如來和阿彌陀如來兩尊佛,這也是寺名的由來。院里看見日本鷹司(貌似是個很有來頭的姓氏)家的墓。眾說紛紜的編撰小倉百人一首的藤原定家的時雨亭(茶亭)在二尊院也有遺跡,不過我沒看見。
天龍寺★★★☆☆
聽起來名字很有金庸范,瞬間會聯想到大理段氏出家的地方,對滴,同名。
夢窗疏石開山的天龍寺,最初是為了供養死去的后醍醐天皇。后來也有退位的太上皇移居此地,建了仙洞御所(太上皇居所的稱呼),也曾作為其他太上皇的臨時住所。聽起來和大理段氏的故事有點像,天龍八部里的天龍寺住的也是退位的太上皇。
本來理智的打算不要在人擠人的時候去天龍寺,從二尊院出來,不知道為什么經過了天龍寺門口,抬頭望見金色紅色漫天的楓葉,還是頂著頭皮進去了。
由于名氣實在太大,櫻花季也好楓葉季也好,我都沒有辦法拍到大方丈和曹源池的合影,也沒有坐上大方丈的檐下觀賞這個借景式庭院,非常殘念。
嵐山在我了解的故事里,大約是日本古代貴族們的各種別所,也是他們遠離塵世的,寄情山水的地方。聽起來覺得很高深的小倉百人一首,其實是藤原定家被委托給某個貴族做室內布置時,精心挑選的由一百個人寫的一百首和歌,為了貼在格子門上的。。。我暫時還無法了解這個裝飾風格是為什么。日本的花牌上也是印了百人一首。
想了解這段,可以看看冷門的動畫<超譯百人一首>??梢钥吹胶芏嘣趰股礁魈幘包c被附會的人名。
原計劃逛完嵐山這幾個想看的地方,下午去醍醐寺,奈何走到渡月橋附近的公交站時,就覺得今天的體力已經耗盡。遠在京都南邊的醍醐寺那么遠,4點就不賣票了,算算時間,在趕上趕不上兩可之間。不過,一個人旅行嘛,很輕易就放過了自己,早早就坐車回酒店了。
伏見區
醍醐寺★★★★☆
從第一次去京都開始,醍醐寺就一直在愿望清單上。但實際上也是最容易放棄的一個地方。醍醐寺的方位明顯遠離了其他各項景點,看起來和伏見稻荷大社屬于一個區,其實交通也并不便捷。
早上從酒店出發,做的第一件事是跑去大丸退稅。昨天下午早早回酒店的腐敗分子,在酒店休整了一番后跑去四條河源町的tokyo hands買買買去了。買的太晚退稅柜臺(不知道為什么在大丸)關門了,只能等第二天早上退稅。
百貨公司都開門比較晚,但開門的排場不小。等開門的時候,大丸門外早有其他日本人在排隊,大丸正在做冬季的促銷場的緣故。開店的時間一到,大門打開,從門口開始,扶梯口,電梯口,商場的走廊上都站著穿著套裝戴著禮帽的店員,鞠躬行禮,道早上好,這樣慎重的場景,估計也只有在日本可以看到了。
和一堆老頭老太太們在電梯小姐的指引下,乘著電梯上了頂層的服務臺,迅速退完稅,穿過冬季促銷的大賣場,下樓,準備乘車出發去醍醐寺。
去醍醐寺的車不多,出發時間和間隔都固定,錯過一班就是半小時。一路小跑到四條高倉站,希望能趕上十點出頭的那趟。氣喘吁吁地跑過去,沒有來的及仔細看站牌,一輛車頭寫著醍醐寺的巴士已經停在眼前了。實在怕看完站牌車就開走了,直接跑上了車。和司機再三確認地點無誤,就坐在位置上開始喘氣了,坐定之后,又上來一位女士,然后車就開始跑了。
那位女士在中途就下去了,一個司機加一個乘客的配置一直到了終點。司機明顯覺得我可能是個首次去的游客,下車的時候非常仔細地語言加手勢告訴我該怎么走。
醍醐寺比我想象的大得多的多的多。
從總門進入后,第一個到達的是位于左手邊的三寶院。三寶院是醍醐寺的本坊,住著醍醐寺歷代座主。三寶院庭院是桃山時代的代表作,有著仿平安時代寢殿造而作的表書院和象征極樂凈土的池泉庭。書院內室分為上下中三間,中間比上下兩間矮一個臺階,是表演舞臺,書院外長廊,正對中間的池泉庭。傳聞這是豐臣秀吉為舉行醍醐賞花自己設計的庭院。
想象下,秀吉在櫻花盛開的季節里,帶著秀賴,北政所,淀姬一干人等,仿平安貴族之風,坐在這里看著表演,賞著花,舉著酒杯,歡慶一世繁華,何等風光。不過,看完歷史,再想到這里,總覺得這場醍醐花見彌散著一股絢爛過頭的氣氛,如牟天堂前的秋天,迷幻而不真實,稍縱即逝。不多久,橫行一世的秀吉隨著花見的落幕而走到了人生的盡頭。
出了三寶院,穿過破敗的仁王門,遠遠地給褪色褪的差不多的金堂和五重塔拍了張照就繼續前行了。
穿過著金色的大門,很快就到了牟天堂前。牟天堂內供奉的是掌管音樂之類的藝能知識的女神牟才天。朱紅色的牟天堂與堂前曲橋,加上背后密布的紅葉,與水中的倒影形成了一副如夢如幻的場景。
眼花繚亂的牟天堂紅葉看完后,眼睛就差不多飽了。
在醍醐寺公交總站上方的餐廳吃完美美的午餐后,剛好趕上1點半左右回京都市內的巴士?;貋淼穆飞峡匆娏耸煜さ乃嚰客尥弈?。
三天的紅葉狩也落下帷幕?;氐骄频昴弥欣睿瑴蕚浯畛诵赂删€趕往名古屋與王同學會和,開啟深秋(或者更好地稱作初冬)的下一段旅程。
此次,幾乎就是完全為了領略紅葉的美景,又是懶散的一個人,非常的沒有建筑師的自覺,完全沒有拍建筑。紅葉季的京都人頭攢動,比起櫻花季有過之而不及,人多得我發誓以后再也不要去了。顯然,不能隨便立flag,寫游記的時候,還沒到一年,我又要再去了,臉好疼。
無論怎么抱怨,京都的紅葉還是非常非常值得去看。一路逛過這么多地方,雖然三千院我只給了三星,實際上,整程的紅葉,我還是最喜歡往生極樂院后的那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