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熱議的話題中,“口罩”一定是最受關注的。
通過各種媒體,我們看到醫學權威除了告誡大家盡量少出門外,也會叮囑在出行時一定要記得戴口罩,疫情一線的醫生需要口罩,普通民眾需要口罩,藥店里的口罩因此成為了搶手貨,剛一上架,很快就會被搶購一空。
有人不以為意:
“一個小口罩,真的有用么?”
還真別說,小小的口罩有時真能發揮很大的作用呢。
在歷史上,口罩最初的作用并不是為了阻隔病菌,而是為了“遮面”,比如公元前6世紀的古波斯人就認為凡人的氣息是不干凈的,所以在進行宗教儀式時需要用布來包住臉。
而在公元13世紀的中國,元代宮廷里的王公貴族們在就餐時,為了避免那些侍者從嘴里噴出的氣息影響到食物的味道,就會命令侍者一律用蠶絲和黃金線織成的絲巾遮住口鼻。意大利旅行家馬可 · 波羅就曾在《東方見聞錄》中對此做過記載:
“在元朝宮殿里,獻食的人,皆用絹布蒙口鼻,俾其氣息,不觸飲食之物。”
這一段記載算是馬可波羅所寫的閑聞易趣,而接下來要說的卻是一段讓人覺得悲哀的歷史。
歐洲早期的醫療行業是被巫師所把持的,當然他們并沒有什么真正的醫術,所以在瘟疫流行的時期,真正的醫生們就會奔走四處,去救治那些被瘟疫折磨的人,而巫師們卻覺得醫生的行為搶了他們的生意,于是就會對醫生們各種騷擾和追打。為了避免遭到巫師們的報復,醫生只好用紗布來蒙住自己的臉,以防被巫師們認出來。
(忽然想起現在很多明星為了避免被粉絲認出來,出門時也是這么戴口罩的)那么口罩是在什么時候被運用在醫學上上的呢?
別急,我們先來認識一個人。
蓋烏斯·普林尼·塞孔都斯,歷史上也被人們稱為“老普林尼”(這是為了區別他的養子小普林尼),是古羅馬時期百科全書式的作家,博物學家,著有《自然史》一書,他曾經將動物膀胱用來捂住口鼻,以此過濾掉在粉碎朱砂石被吸入到人體內的汞硫化物粉塵。
這樣的設計在當時算得上是相當先進的了,其原理有點類似于今天的工業口罩。
到了中世紀,歐洲流行黑死病、霍亂等傳染病,當時的醫學雖然還無法對這些流行病病原做出準確的判斷,但卻普遍認為尸體腐爛導致空氣中形成了具有傳染性的“瘴氣”是主要原因,所以醫生們在外出看診時,會在頭上套一個鳥嘴形的面具,并在里面放上一些香料和草藥,以此來病菌。
1861年,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在一次實驗中意外地發現了空氣中存在有微生物,它們會使物質發生腐敗,這堪稱是一次偉大的發現。
在這之后,醫學界開始實行無菌手術,對手術服、手術帽、手套、器械等都一律要求進行嚴格消毒的流程和規范,這一套流程和規范一直延續至今。
但在當時,人們還沒有意識到手術過程中醫護人員的交談也會傳播微生物,這些微生物也會導致傷口患者傷口感染發炎。
直到1897年,另一位微生物學家弗魯格才通過實驗,證明了“從外科醫生咽部和齲齒中可以培養出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鏈球菌,講話時唾液內的細菌會污染傷口”。
從此,對手術中的醫護人員又有了新的要求:
醫護人員在施行手術時,應當使用可以遮住口鼻的消毒紗布口罩。
因為這項規定是由一位叫做米庫里茲的德國外科醫學專家提出的,所以這樣的口罩叫做“米庫里茲氏口罩”。
但是這種口罩十分簡單,就是用一層或兩層紗布簡單地纏繞在臉部,不僅佩戴和拆卸不方便,而且也沒有什么舒適度可言。
后來,一位英國的外科醫生對口罩進行了改進,將紗布裁成長方形,再用鐵絲在紗布之間架起了一個支架,這樣紗布和口鼻就有了一定的間隙空間,佩戴起來更方便,而且舒適度也有了極大的提高,呼吸也更加順暢了。(不得不說,一線的人果然更了解自己的需求)
但直到這時,口罩還只是一種醫用物資,僅在醫護人員進行手術時使用。即便是東方,也是如此。
而真正讓口罩走向大眾的,是一戰時爆發的“西班牙大流感”。因為在當時還沒有發明抗生素,所以這場流感造成了4000萬人喪命,而死于一戰的人是1900萬。
為了抵抗疫情,各國都強制要求國民戴上口罩,紅十字會和醫護人員都為民眾做了很好的示范。
在此之后,口罩在公眾中普及開來,在重大疫情出現時,人們都會主動地戴上口罩,盡可能避免口鼻接觸到病菌。
在這里還要再為大家介紹一位了不起的中國人——伍連德。
很多人可能是第一次聽到這個人的名字,但是他卻為20世紀初中國的防疫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10年哈爾濱爆發了一場瘟疫,當時年僅31歲的伍連德臨危受命,前往疫區進行調研,通過細致的暗訪和縝密的解剖,最終判斷引起這次瘟疫的是一種比普通更嚴重的烈性傳染病——肺鼠疫。
于是在伍連德的建議下,哈爾濱實行疫區隔離,同時為了防止病毒通過飛沫傳播,伍連德還發明了一種用兩層口罩拼接制作的口罩,叫做“伍氏口罩”,不僅是式樣簡單,而且材料也易獲得,這種這種因地制宜、更適合中國國情的口罩后來被各國專家所稱贊。
最終,這次流行于哈爾濱地區的烈性傳染病在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內就得到了控制,而在之后的東北霍亂(1919年),上海霍亂(1932年)中伍連德都盡己所能,將人員的傷亡降到了最低。
1935年,伍連德還被提名為當年諾貝爾醫學獎的候選人,足以可見國際社會對于他在治療鼠疫中的特殊貢獻的肯定。
小小的一方口罩雖然遮住了彼此的面容,卻守護著所有人的健康,無論是曾經的“非典”,還是如今的“新冠”,口罩依然是民眾抵抗疾疫的重要工具。
共同抗“疫”,口罩用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