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去跟一個客戶交流合作,之前準備一天,當天跟同事一起很早就出發。見的客戶是一家國企,因為有資源,所以希望尋找合作伙伴,一起開發資源,并合作形成商業能力,實現利益分成。
到了客戶這里,報名的合作單位很多,所以交流大家抽簽方式決定先后順序,我們排在第七。客戶說今天交流伙伴多,所以要多等待下,盡量讓我們不要走遠,到我們會通知我們來交流,今天一定會全部交流完。
于是我們就在客戶其他樓層休息區等待,一個小時過后,我們去看了才到第二名,過了半小時,很快就到中午了,我們估計也就第三名,為了害怕錯過,我們就到交流的地方看了一下,居然到第九名了。沒有通知我們居然,然后我就跟客戶協商,我說我們錯過了,也沒有叫我們,客戶說錯過就錯過了,等以后有機會再合作。
任憑我們怎么說,就是不行,我們只好作罷,離開客戶。
晚上跟幾個老朋友,原來的老同事聚會,就一起聊起來這件事情,因為我們之前工作的時候就跟其這些客戶打交道,所以大家自然都很有感受。就分享了我對這個事情的看法:
現在很多大企業都在談轉型,尤其是國有大企業,但對于轉型二字的理解卻沒有經過仔細思考。
什么是轉型?一般我們會認為企業轉型就是業務創新。
但業務創新我們繼續追問,什么是業務創新呢,業務創新就是面對現有的資源,關系,效率,通過新的認知重構,形成新的資源加工模式,形成新的業務閉環,產生比原來更高效的商業效率。
那如何才能業務創新呢,做業務創新之前,先要決策模式創新,之所以業務出現瓶頸,說明原來的知識結構不再適應,需要重新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認知不提升,只有一刻創新的心,那是徒勞的。轉型的前提是知識結構重構,然后才是業務創新。
這就必須要讓業務參與者有新的認知,新的知識結構,因此真正的轉型應該首先是認知的轉型,知識結構的迭代,這里的前提就是認知好奇。而要建立新的認知,就必須要主動連接,尋找合作伙伴展開認知迭代。
然而,今天見到的客戶,面對合作伙伴,這個客戶還是在用原來的甲方的心態來溝通,來面對,為了溝通而溝通,為了流程而流程。甚至為了一上午可以交流完,只讓一家講10分鐘。這樣的認知求知合作心態,能轉的了型嗎?
這樣的認知邏輯,再好的業務也不可能落地,也不可能閉環,因為它們還停留在歷史的思維模式中。
其實對于企業而言,很多時候并不是業務的瓶頸問題,歸根結底還是人的問題,而人最大的問題就是自大,自滿,認為自己就是對的,裝不進去新的認知。真正要轉型的就是人的認知改變,知道自己不知道,才會讓自己虛心求知,有了新的認知才會形成心的價值體系,并優化自己的決策模型,然后才能促使業務的重構。
面對我們個人也是,如果要成長,要轉型,就要敢于否定自己,愿意接納新事物,愿意走出舒適區,擴張自己的認知,并讓認知的見識通過練習形成自己的常識,這樣才會讓自己形成應對世界的新能力。這就是轉型成功。
回來路上,跟幾個同去的合作伙伴交流,大家都有類似感覺,再好的業務,沒有用合適認知的人來駕馭,也是一個轉不動的型。
今日思考,不求絕對,但求養成思考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