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接昨晚文章:運營 | 一個優秀的運營,到底需要多懂“產品”(上)
第三,懂得某些產品的邏輯、架構,甚至能夠粗略對于實現成本有一些評估之后,會有助于大大降低你與產品經理和研發之間的溝通成本。
我們都知道,在廣大互聯網公司內部,經常存在著各種產品被運營坑、運營被產品和研發蒙騙了的段子。
比如說——
運營:我們要做一個活動,很簡單的……這么簡單后天能做出來嗎?
產品&研發:&……%¥#……&
又比如說——
運營:我們要做一個活動,大概想這么搞,你們評估一下這個東西多久能做出來?
產品&研發:你這個目測至少要一個月才能做出來啊。
運營:啊,這么久?為啥呀。
產品&研發:哎呀,這個是技術問題了,反正說了你也不懂。
運營:*&……%¥#@
其實,類似這樣的尷尬,假如運營能夠有一些常識,對于產品方面的實現邏輯和成本都可以做出一些預估,甚至可以跟產品和研發討論一些實現問題的時候,這樣的尷尬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試想一下,假如產品和研發跟你說需求實現不了的時候,你可以義正辭嚴地回復:怎么就做不了!這樣這樣這樣不就行了嗎。你看,prd在此,拿去看!看完有什么問題再統一回復我吧。
這該是一幅多美的畫面……
以及,假如運營能夠理解更多產品和研發層面的實現邏輯時,也會有助于你的思考更加縝密,大大降低與對方之間的溝通理解成本,成功贏得產品和研發伙伴們的好感。
試比對一下以下兩種表達——
運營A:產品,我們準備要做一個“買得越多就多送用戶禮品”的活動,你來幫我們想想怎么實現吧。
運營B:產品,我們準備做一個促銷的活動,這個活動想通過“當日下單隨機送禮品”的方式來實現,我們目前有3種禮品可以拿出來送,我想了下,是不是可以這樣實現——訂單尾號為5就送禮品1、尾號為8送禮品2、尾號為3就送禮品3,你來幫我們評估一下這個需求靠譜不靠譜?
感覺一下,運營A和B,哪一個更容易受到“產品汪”和“程序猿”們的認可和喜愛?
第四,深刻理解“產品”工作的本質。包括MVP、精益、敏捷、“少即是多”等產品理念和工作方法之后,會有助于你用最合理的方法去推進很多工作的開展,能夠在整個業務鏈條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以及某些時候在與產品的話語權爭奪中占據主導地位。
產品的本質是什么?我的合伙人,三節課CEO Luke曾經給出過精辟的總結:所謂產品,無非一個橫向和一個縱向,其中橫向是業務流程,縱向則是信息架構。
所以,無論產品還是運營,最終的核心目標,都是圍繞“打造一個長期穩定、可持續的業務流程,并不斷優化、調整及放大它的價值,從中獲得更多的收益或回報”來展開的。
在很多公司內部,產品的話語權往往要更大,就是在于產品天天要思考業務流程的梳理和關鍵環節上的信息組織,因此想得比運營要更深入具體,從而在討論關鍵業務的時候,會給出更多有價值的思考和判斷,這時候,運營只能沉默。
但在很多公司內部,當運營可以更好地理解業務、也離業務鏈條更近、思考也更深入的時候,是會更容易拿到業務環節中的話語權的,這時候,一家公司內的分工關系,就變成了運營主導、產品配合和實現的模式,典型在很多電商類的公司比如京東內部,都很容易看到這樣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