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伊夢修行
第一次接觸頭條是在兩年前,微信上的一個朋友給我推送了一個今日頭條極速版的鏈接,下載注冊之后便有2元錢的獎勵,出于好奇心和對朋友的信任,我就下載并注冊了頭條。從此我的手機里便多了一個今日頭條的App。
偶爾心血來潮,我就會點擊進去看看新聞,刷刷視頻。那時候壓根不知道頭條上可以掙錢賺收益這回事。
兩個月前,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發(fā)現頭條上有一個創(chuàng)作者在曬收益,這時候我才知道原來頭條上寫文章還可以賺錢。
寫文字本來是我的一個興趣愛好,上學那會兒我的抽屜里會藏著一個不會公開的筆記本,遇到開心或是難過的事情,我會在筆記本上隨性地寫上一段文字,發(fā)發(fā)感慨之后,感覺整個世界都會明朗許多。
第一次真正發(fā)現文字給我?guī)砬猩砝媸窃谖译x開校園,從一個學生伢變成一個社會人這一角色的轉變。
2009年初,我來到廣東美的環(huán)境電器實習,午休期間,我在車間游蕩,發(fā)現公司宣傳欄上張貼的征稿信息。
那時候對于一個剛跨出學校大門,成為一個打工仔的我來說,的確感觸良多,一氣呵成,一篇將近1200字的文章《原來生活可以更美的》便躍然紙上。至于文字的質量我真的不敢吹噓。
我抱著試試的心態(tài),畢竟重在參與嘛,就把這篇文章發(fā)到了企業(yè)文化宣傳組的郵箱,半個月后我在宣傳欄上看到了我的文字登在了企業(yè)文化海報上,當時還是有點小興奮和激動的,幾天后我也收到了人力資源部獎勵給我的80元稿費。
那篇文章主要記錄的是我對打工生活的感悟和收獲,中心思想還是蠻鼓舞人心的,滿滿的正能量。
只可惜十幾年前的手機沒有現在的功能強大,網絡也沒有現在發(fā)達,沒有保留底稿,無法回放我的文字到底寫了些啥。
后來我一直在琢磨我的文章為什么會被采納。
或許人世間最難能可貴的東西便是真情,往往打動人心的都是真情流露。
不敢夸大其詞的說我寫的文字有多高的水平,寫文字對我來說,它能夠帶給我內心的安寧與平靜。
由于性格使然,我一向不太喜歡把自己的想法和思想暴露于眾,所以我一般不會在朋友圈公開曬出我的生活動態(tài)。
每當無處安放焦躁不安的情緒時,我會在QQ空間里亂寫一通,文字設置自己可見,過了幾天當心情釋然了,我又會把它徹底刪除。所以在今天流行玩微信的時代,我還依舊喜歡逛逛我的QQ空間。
直到加入頭條,我的初衷是想鍛煉自己的寫作思路,提升寫作水平,保持思考和堅持做一件事情的習慣。
經過兩個多月的摸索和日更,我發(fā)現我在寫作的航線上越走越偏,剛開始我覺得寫圖文是最能鍛煉一個人的邏輯思維和措辭造句的能力。
有一天我隨意發(fā)了一個關于疫情的微頭條,展現量和閱讀量在我看來是驚人的高啊,兩天之內65萬+,于是我便飄飄然了,這難道就是條友們經常提及的爆款嗎?
大概是出于利益的驅使,我把目光轉向了微頭條,兩個月的時間我雖然寫出了五個50萬+的爆款,但是我越來迷茫了,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寫啥,是自己內心的獨白還是我對旁人自以為是的剖析與指點。
我感覺迷茫的連自己都認不清自己了,我不會強迫自己去堅持日更,如果有素材我就寫,沒有素材我就斷更,如果天馬行空的去編造一些故事,我又感覺自己像是犯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完全是對文字的一個褻瀆。
文字如一泓清流,帶給我的是正面而積極的力量,但加入頭條后我常常會因為寫出文字的展現量和閱讀量而患得患失,感覺太不值當了。
頭條的運營者曾經說過一句話:寫作之路,是漫長的知識積累和持續(xù)的輸出過程,沒有捷徑可走。
寫作曾經是我的一項樂趣,它讓我在喧囂的塵埃中找到內心深處的安寧,讓我在漫漫長夜里聽到內心獨白的聲音。
文字永遠是我精神樂園的一塊棲息地,與其長吁短嘆,不如把時間和精力用來讀書、寫字,使自己從“憂郁”的境遇中解脫出來。
文字永遠是我靈魂深處的一方凈土,是安撫我壞情緒的一個心靈棲息角落。
無論做任何事情,帶有太強的功利性,就會適得其反,使我們失去很多追隨夢想的快樂。
最后我用我在一本書看到的一句話結尾:卸下包袱不等于放棄追求,誰會認為追求快樂是一種負擔?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堅持做自己便是一個無悔的人生。
寫完這些文字,我再一次捫心自問:你為什么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