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摩迦悉(鼎然)秘密開示:
《雜阿含經》段世尊如實秘密示義。
時。商主外道出家作是念。我以此意論問諸出家師。悉不能答。我今復欲求出家。為我今自有財寶。不如還家。服習五欲。復作是念。我今可往詣沙門瞿曇。然彼耆舊.諸師.沙門.婆羅門.富蘭那迦葉等。悉不能答。而沙門瞿曇年少出家。詎復能了。然我聞先宿所說莫輕新學年少出家。或有沙門年少出家。有大德力。今且當詣沙門瞿曇。詣已。以彼意論心念而問。如偈所說
爾時。世尊知彼商主心之所念。即說偈言
云何惡知識 現善友相者
內心實恥厭 口說我同心
造事不樂同 故知非善友
口說恩愛語 心不實相應
所作而不同 慧者應覺知
是名惡知識 現善知識相
與己同一體 云何善知識
與己同體者 非彼善知識
放逸而不制 沮壞懷疑惑
伺求其端緒 安于善知識
如子臥父懷 不為傍人聞
當知善知識 何故求于斷
生歡喜之處 清涼稱贊嘆
? ? ? ? 修習福利果 清涼永息滅
是故求于斷 云何離熾然
寂靜止息味 知彼遠離味
遠離熾然惡 飲以法喜味
寂滅離欲火 是名離熾然
爾時。商主外道出家作是念。沙門瞿曇知我心念。而白佛言。我今得入沙門瞿曇正法,律中修行梵行。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不。
佛告商主外道出家。汝今可得于正法,律修行梵行。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如是出家已。思惟。乃至心善解脫。得阿羅漢。
伽摩迦悉(乞者鼎然)秘密開示:
外道,言義皆指道外之行,也就是背離根本就象喪家逃難終無處所。外道只是對心外求法的人,一種漏行稱呼。這樣的外道猶如追影子的人一樣,以為影子終究逃脫不了自己快捷的步伐而頑固追逐。一切外道皆是心外求法,如追夢人以為真實。卻不知道夢如虛幻,如水上泡,生滅之相。唯心本真,恒明顯現,無需追逐,本來如是。外道步入佛道者非常多,都是聆聽佛陀教義或聽聞佛陀弟子開示而心得解脫方才剃度出家。所以,善知識的引導和秘密教化是至關重要的。當然了,很多外道禪定功力也是很好的,只是不達根本,無法在禪境中圓行覺智,被心業蒙蔽所以沉迷在虛幻當中奮力追逐不得解脫。也只有在善知識們的秘密教授下,方才心得開明,悟入正道,成就法身。
但凡有的外道聰明伶俐,好于提問,辯駁精妙,有很多佛陀弟子“無力”答復。這樣的外道自然產生傲慢和輕浮心理,譏笑佛陀身邊的弟子。但是,當他們面臨佛陀所提任何問題,佛陀如是回答,從本善解他們心中疑惑從而心得明朗,皈依佛門出家修道。
能夠降伏外道,若沒有一定圓妙智慧、清透覺力、飽滿悲智、平等慈力、圓真大行,遍滿體輪,是不可能說服外道皈依佛門的。當然了,佛陀身邊的弟子們皆是智慧大行慈悲妙力豐腴之人,只是應不同因緣說或不說不同緣法而已,并不是說其弟子修為不夠,這一點讀者必須清楚,否則易生猜疑,輕狂伴隨心業,于道不利。
商主外道出家,在因地發心是純正的。只是所提諸多問題不能被佛陀弟子圓妙解答,故而心存疑惑和沮喪,所以,才會產生“我以此意論問諸出家師。悉不能答。我今,復欲求出家。為我今,自有財寶。不如還家。服習五欲。”正當時,他又突生一念,正是這一念(善根)的萌生改變了他一生乃至累劫生死輪轉的命運。這說明什么?說明只要心存善念,一心求法,遲早會得到或改變你一生命運從此不再重復苦業的侵襲。所以,一個人的善根就是你最真誠的眾生,它是平等無別的,晴朗明凈的。這樣的眾生是本覺的,這樣的本覺是覺本的。所以覺本利本眾生,正是世尊教導我們修道的最終大行。若沒有善知識們的善于引導和教化以及解讀佛經真實義理,恐怕即使你具足善根又能如何?
商主一念善起便與佛陀結緣與其弟子結緣,如此殊勝的福德,正是一念善力的作用。所以真正的福報或福德就是善根而不是你所得到外在所謂的財色名利(升官發財)。當商主來到世尊面前同樣所提諸多問題向佛陀發問,而佛陀善知商主本意,故而以偈子形式為商主秘密開示,實際上也是為將來發心求取正法的眾生開示秘密偈語:
什么樣的人善于偽裝成大師樣子來欺誑眾生而自稱是悟道者,在信眾面前表現出一副道貌岸然慈悲模樣的人?內心其實很齷齪也很讓人討厭自感羞恥,嘴上卻說善言善語,與大家都一樣的平等。只是一旦做起事情來,就開始嫌棄這個不對那個不行,不斷嘮叨,怒火沖天,與性背離。這樣的人肯定不是一個真正的大師。這樣的人嘴上時常說些善言善語,譬如:要好好念佛、要多聚集福報資糧、要好好供養出家人、要虔誠拜佛禮佛、要認真讀經、要參禪打坐,要多多行善等等巧言善語。實際上口說與心想其實是兩種狀態,兩種相反的舉動。這樣的所謂大師,聰明的人應該能夠看得出來。類似這樣所謂大師模樣的人其實就是邪惡的人偽裝成慈悲模樣的面具來欺誑信眾。
那么,什么是善知識?如果巧言善語順應眾生習性,如同和你習性一致或順應你習性的人,肯定不是善知識。真正的善知識是善于觀察他人一言一行不足之處并大膽地給你提出來不怕得罪你,這樣的善知識就像一個父親懷抱著自己的孩子,當他發現自己的孩子出現不正確的姿態或言語就會直接去扶正而不會順著孩子的習性聽之任之。如果你遇到這么好的善知識,干嘛遠離他們呢?就像你在自己親生父親的懷抱中如此安全和安逸,干嘛離開他的懷抱呢?能夠投入到這樣善知識的懷抱中是莫大的喜悅和榮耀,內心由衷的清透和安祥。能夠在這樣善知識的教化下聆聽正法的熏染和禪定修持的講解和指導,逐漸熏染自己的善根,消除自己的心業,逐漸讓自己心識苦業徹底消解,心得開悟,自在清透。遠離苦受,心得安寂。念念能如此清涼圓明,時時清爽自在,遠離五蘊之苦,清凈梵行。當心達徹底清透凝明時,一切心識苦業不再滋擾,是名成就道果。
當商主聆聽世尊如是教義并心得開明后,內心深知只有佛陀善解并洞悉自己內心所有想法和心愿,斷然發心求取正法,皈依佛陀腳下,乞請佛陀答應收他為佛子。此時,世尊告訴商主說:如今你心得開明,是可以依照出家戒律,清凈自心建立梵行。驅除心識煩憂,勤修正覺,作為,正出家弟子當中的一員。這樣的出家與心是一體的不可分割的,是名出家授記已。于此出家授記處,時常善思維,洞察心識乃至覺知心業,善化無住,即得解脫,成清凈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