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橘子
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系熊貓校招
“秋招”,即大學畢業生秋季就業招聘會,一般從9月開始,持續到12月。對于國內應屆高校畢業生而言,秋招意味著求職正式拉開帷幕。隨著中國經濟蓬勃發展,很多海外學子,也在畢業后紛紛選擇歸國就業。
但最近,某位遠在英國的小伙伴表示很尷尬,10月美滋滋地進行畢業典禮后,回國發現秋招已經過去了一半!時差還沒有倒過來,就開始拖著行李箱奔波在宣講會和招聘會。而11月畢業的土澳小伙伴和12月畢業的美利堅小伙伴好不容易回歸祖國的懷抱,還沒來得急親吻這片土地,便發現一個很頭疼的問題:秋招結束了???
每年年底回國找工作的留學生有多少?
留學生回國找工作是件平常的事,很多同學花費了2~3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出國深造,為的就是在國內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那么每年年底畢業回國找工作的留學生有多少呢?
教育部的數據顯示,從2007年到2016年的十年間,中國出國留學人數持續增長,從2007年的14.4萬人增長到2016年的54.5萬人,同樣穩定增長的是回國留學生的數字,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265.11萬人,其中2016年回國43.25萬人。
為什么留學生的求職之路會越來越難?
曾幾何時,出國深造、學成歸國的群體被貼上了“海歸”的金字標簽,在職場中熠熠生輝。在全球化浪潮勢不可擋,互聯網科技方興未艾,面對挑戰重重的時代背景下,海歸們被認為理應在語言、思維方式、文化多樣性方面更具競爭力,也被職場寄予厚望。所以海歸正成為國內高端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高端職位的熱門需求對象。
然而,從早年間的物以稀為貴到如今祛魅后的回歸平常心,也不過就這十年的光景,歸們所面對的競爭也日趨激烈。
人社部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765萬;據前程無憂自有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6月30日,有海外留學經歷(本科及以上學歷)的簡歷超過51萬份,海歸們需要面對來自國內高校畢業生和海歸的雙重競爭。
工作經驗成海歸求職焦點
提到海歸,難免會對海歸們在海外的職場競爭力產生好奇,《2017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調研數據顯示,31.4%的海歸擁有海外工作經驗,30.0%的海歸曾考慮海外就業卻未能找到合適的工作,還有38.7%的海歸表示從未想過在海外求職。
海歸認為阻礙海外求職的五大原因在于:
受制于國外政策(57.5%)
缺乏實習經驗(52.8%)
自身語言能力不足(42.5%)
專業需求小(35.4%)
國外文化適應問題(33.1%)
海外求職不易,回國求職也并不簡單,關于海歸在國內求職是否存在劣勢,《報告》數據顯示,約8成(79.3%)的海歸認為自己在就業中存在一定劣勢,海歸認為影響自己求職的負面因素集中于兩點:不熟悉國內的就業形勢與企業需求(45.5%)、回國時間與國內招聘季時間不符(39.2%)。
總體來看,超過9成的海歸表示在求職過程中遇到了問題,這些問題集中在:
沒有相關工作經驗(63.2%);
專業能力不足(36.2%);
海內外求職者眾多、競爭壓力大(33.8%);
企業用人需求與自身有差異(30.2%);
缺乏表現和包裝自己的能力(27.8%);
沒有明確的職業目標(25.3%);
面試技巧不足(24.8%);
錯過校招季(23.4%);
對自己的定位過高(22.1%);
所學知識在工作中難以應用(21.5%)。
綜合上述數據不難看出,工作經驗已經成為可以左右海歸求職結果的重要因素。
海歸是否已經不吃香了?
有報告顯示,泛互聯網行業成為海歸的首選行業,海歸在國內就業的平均實際薪酬為7306元,低于期望值12.1%,但比國內同等學歷的應屆生平均高出17.2%。
雖然海歸的工資比國內的應屆生工資要高,但也有一些國外的留學生的底薪比國內的大學生要低。所以在面臨如此大的競爭壓力,留學生回國找工作,真的不能掉以輕心,要提前做足準備。
《2017年“海歸”就業力報告》顯示,互聯網、金融、房地產、教育培訓、機械制造五大行業對“海歸”的需求量最大。所以海歸可以不再扎堆在互聯網行業,可以在不同的行業去發展。
那么海歸留學生應該如何應對國內校招,拔得頭籌呢?
1 / 職業規劃要趁早
很多招聘留學生的HR跟阿熊反映,相當多的留學生,無論他們畢業于什么樣的院校,都還沒有對自己的職業發展做好充分的規劃。
由此,阿熊建議,明確選擇歸國求職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清楚自己的優缺點,結合國內的就業環境、自己的專業,規劃一個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
舉個栗子,例如,
① 專業自帶光芒。如果自己的專業在國內的行業發展前景還不錯,像互聯網、新技術、新能源等,都可以選擇尋找專業對口的崗位;
② 專業的“萬金油”屬性。要是本專業在國內的行業發展比較平穩,如市場、廣告、那么在國內的就業競爭可能就會相對激烈些,如果確定了要走本專業的路,那也就意味著要提前做好相應的準備;
③ 專業夠生僻。萬一自己就讀的專業相對生僻些,也不要慌張,結合自己的性格、能力和喜好,及時為自己找一個Plan B,這樣一來選擇也就多了很多。
在明確了自己的職業規劃后,要做的就是一門心思地為之奮斗,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機會,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比如在在校期間尋找合適的實習機會,或者是尋求更多的學習機會,豐富自己的經歷、閱歷,讓自己的優勢變得更多更強。
2 / 時間安排要做好
有了前面的職業規劃后,就要好好想想該怎樣安排回國后的時間,朝著自己的dream offer一步步靠近了。
說起時間安排,就不得不先給大家解釋一下“應屆生”的概念。很多歸國求職的留學生都會被這個問題難倒,不知道自己該以怎樣的身份走進龐大的人才招聘市場。
其實,“應屆生”指的是在當年6、7月份拿畢業證的國內大學畢業本科生或研究生(也存在部分每年的3月份前后拿畢業證的國內研究生),也就是說,在歸國留學生中并沒有“應屆生”的說法。
因此,在畢業回國后開始算起兩年內,海歸們都是可以參加校招的,也就是國內在畢業前年9-12月份的秋招和畢業同年3-5月份的春招(具體還是要看企業的人才招聘要求)。
那這時候可能就會有小伙伴問了,“可是我畢業回國后已經錯過同年應屆生校招的時間了該怎么辦呢?”
別急,阿熊還有招。
① 企業補招。在畢業前年12月到畢業同年1月的這段時間里,很多外企會開始第一批補招,也有很多企業專門針對海歸保留的崗位會在這個時候開放;
② 關注社招招聘。到了畢業同年3-5月份的春招時期,除了正常的校招外,海歸們也可以多多關注社招的崗位招聘。
③跑大學招聘會與海歸專場招聘會。回國后,可選擇有針對性地多跑跑所在城市的各個大學的招聘會和針對海歸的專場招聘會,眼界放開點才能收獲到更多的機會。
如果很不幸,上面的時間段你都錯過了,
暫時還沒有找到心儀的工作,
不妨
有目的地嘗試gap一年
利用多一年時間充實自己,為日后尋找自己心儀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礎。等到畢業同年9-12月份的秋招,也就是下一屆的應屆生秋招,再狩獵一波。
當然了,gap一年并不意味著坐在家里打機消磨時間,可以先去根據自己的職業規劃找一些相關的實習機會,或者考取一些必要的資格證,以豐富自己的簡歷內容,在畢業同年的3月份就可以邊做實習邊參加春招和社招,一旦有合適的機會就簽約,沒有機會就繼續做實習或找新的實習,因為這個時間段找實習比求職容易。到了9月份就提前入手準備秋招,拼4個月。大概在11月-12月間確定工作offer。
gap一年相對而言是一個艱難的選擇,因為這意味著你的求職戰線將會拖長,需要本人具有很強的耐心和抗壓能力,但還是要相信自己能夠收獲雨后彩虹。
3 / 校招信息要明了
隨著新媒體的迅速普及,信息流通與回傳的速度越來越快,留學生在海外也可以輕松地獲得國內的求職信息,不必等回國后才倉促求職。
近幾年,國內招聘市場呈現多元發展的態勢,不僅有智聯招聘、前程無憂等老牌專業求職網站,還涌現了一批專門發布實習、校招內容的微信公眾號,如熊貓校招(ID:pandaoffer)、金融小伙伴等。這些求職公眾號還會組建求職群,在群里對留學生進行求職輔導,幫助其完善簡歷、做求職規劃。如今,空間距離早已不是導致求職步伐落后于人的障礙。
4 / 考取證明別忘掉
除了以上這些,還有一個大家很容易直接忽略的問題。在國內,很多崗位的就業是一定要有相應資格證,有無這些證件已經漸漸成為部分用人單位是否會約你面試的決定性因素,尤其是一些銀行、證券公司的崗位都需要相關從業資格證。
很多同學會覺得,在國外考證周期會比較長,往往自己畢業了,證件都還沒拿到手,所以干脆選擇了忽略。再加上常年留學海外,不了解國內資格證考試的相關信息,等到了回國求職后才發現,沒有這些證真的是寸步難行。
前面的時間安排中也提到了,很多留學生歸國后往往會選擇gap一年,在找實習經歷豐富自己簡歷的同時,也會安排出時間去考取必要的資格證。
當然,對于這種海歸缺少資格證的普遍情況,部分證券公司也會提供一定的“寬限期”。在肯定了應聘者的能力并給予了面試通過的結果之后,這些公司會給予offer并對其進行入職培訓,此時海歸們就可以利用這個“寬限期”去考取相關的資格證。
5 / 求職心態要擺正
據《2017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中的數據顯示,國內雇主認為海歸面臨求職壓力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自我定位過高(75.9%)和對薪資待遇要求過高(54.5%)。心理期待與實際能力之間的落差容易造成心態失衡。留學生應沉下心,準確認知自身實力,既不應因留學經歷沾沾自喜,自覺高人一等,也不應因幾次面試不理想便對自己的專業水平失去信心。
綜上
職業規劃要趁早
時間安排要做好
校招信息要明了
考取證明別忘掉
求職心態要擺正
阿熊的這首打油詩大家都記住了嗎?
相信所有看到這里的“小海龜”們
都是誠心誠意想要歸國找到一份心儀的工作的
阿熊也希望這首打油詩能夠實實在在地幫到大家
讓大家都能夠在歸國后走上屬于自己的人生巔峰
-END -
今日編輯|橘子
數據資料來源 | 智聯招聘、應屆生畢業網、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