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完一本書,這本書有一定的厚度,又需要一些想象力和理解能力才能閱讀完畢。
在讀的過程中,一段又一段的片段一直在自己的腦海中浮現。那一剎那,仿佛這些 “ 這么近那么遠 ” 的知識又再回來我身邊。
說的是什么呢?這本書名叫:《 專注力 》,名稱與內容一樣。
這讓我想到時代和科技的發展,我們已經進入一個快速增值的時代,資訊爆炸,幾乎每5分鐘做可以更新到新的資訊,正正就是人類的進步,同時也慢慢喪失注意力。
我們大多人會發現,不能一口氣讀完2頁書以上。就被逼迫上線去看是否有收到新郵件或收看微信朋友圈,我們正在不斷地喪失持續注意任何正經事的能力。
一位著名的社會學家 厄文.高曼 稱這現象為:"飄離”
在臺灣、南韓等亞洲地區所見的青年網絡成癮 — 電玩游戲、社交媒體、虛偽現實 — 已經成為全國性的健康危機,使年輕人陷于孤立。
美國8歲至18歲的電玩游戲玩家中,有8%似乎符合精神病學對上癮的診斷標準。這是書上的數據不是我虛構出來。
好了,再來想想:
每四年一度的奧運,不論是哪一國的人民都矚目關注,里面有我喜歡的槍擊運動,還記得里約女子十米氣步槍嗎?每一發子彈都要保持精準,盡量正中紅心。我想很多人都猜到,做到精準,需要極高度的注意力。
當你細心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意識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時候;當你和別人聊天時,你試著用同理心去理解別人的感受、想法的時候?? 當你需要了解你身處的大環境或生態體系,從而對策略的制定、組織的管道和創新的時候,你都需要用上注意力。
在自我認知的層面上,我們可以利用注意力來成就自己。但問題是,你有培養注意力嗎?你了解自己的注意力夠嗎?你的注意力有用在你認為對的地方嗎?
認知神經學家 麥可.波斯納 和 瑪麗.羅斯柏 寫道: “ 注意力,是我們察覺這個世界與自愿管理我們的思想與感覺之基礎?!?/b>
注意力的形式可以歸納為三大類:
1. 對內:聆聽自己,用自我察覺的能力協調我們內心微妙的私語,協助引導我們的人生。這個內心雷達管理著我們要做什么事,不做什么事;
2. 對他人:以同理心去了解他人的內在想法與感受,并愿意幫助對方。
這重專注而要3種同理心:
- 認知的同理心:讓我們從他人的觀點理解其心理狀態,同時在思考他人的情況時,也借此管理自己的情緒。
- 情緒同理心:讓我們以心有同感的方式加入他人,不論他人經歷的是快樂或悲傷,我們的身體也與之共鳴。
- 同理關懷:更進一步引領我們關心他人;
3. 對外:面對我們所處的大環境,需要用上系統意識的能力,以對抗系統盲目,幫助我們了解整個企業、經濟的運作方式??
這些都是情緒智商的根本。
而注意力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資產,它的運作方式很像肌肉 — 不加以鍛練就會萎縮,好好鍛練就會成長茁壯。
官崎駿大師有一套很出色的動畫《 霍爾的移動城堡》,片中的蘇菲逃離皇宮時,霍爾為蘇菲準備了一枚戒指,這枚戒指會發出光束,指引蘇菲前進的方向。
1. 我們廣泛熟悉的蕃茄時間管理法,讓我們在一定的時間內專注做一件工作或事情;
2. 聚焦于某一件事情,然后作優先順序處理:先選定聚焦之重點(目標),然后找出該目標的優先解決的事,再將需要解決的順序(排出),最后確實逐一完成。
3. 冥想。在冥想的過程中,你會經歷心思飄移了,你注意到心思正在飄移,將注意力移到你的呼吸上,將注意力維持在那里。
透過冥想你可以練習注意力這塊肌肉。關于冥想是我每天一直在做的事情,它的效能之強大,使我如同得到至寶。
最初我在學習 《 哈佛幸福課 》的時候,其中有一課講到冥想,起初不以為意,經過嘗試再嘗試之后,變成了習慣。后來也在 “ 得到 ” 里面,笑來老師的 《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 》上,在講述 “元認知能力” 一篇中提到了 “坐享” 。
現代心理學家 威廉.詹姆士 將注意力定義為 “數個同時存在的目標或一連串想法之一,以清楚與鮮明的方式,突然徹底占據一個人的頭腦”。
當純熟地運用專注力的時候,我們可以不只再局限于只專注的那些事;我們更可以把自己想像成相機的鏡頭,時而聚焦時而變焦,切換模式自如。
在資訊科技的洪流中,??準幾個已經處理的且有意義的模式,同時忽略其他資料。在將復雜的事物簡化成能處理的決策原則下,我們可以養成隨著年齡增長而持續上升的認知能力 — 認出哪些是重要的,也就是去蕪存菁的能力;有些人稱之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