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澎湃網文章《加拿大首次批準售賣轉基因三文魚,稱一樣有營養無需貼標識》報道的內容為:加拿大衛生部和食品檢驗局宣布,轉基因三文魚可以安全食用并且批準售賣。加拿大衛生部提供的技術文件稱,這種三文魚生產速度是普通三文的兩倍,大小也比普通三文魚大很多,其原因在于它的基因加入了一種鰻魚的基因。并且這種轉基因三文魚和普通三文魚一樣安全,一樣有營養。這是加拿大政府批準銷售的第一種轉基因動物,并且三文魚包裝無需貼轉基因食品的標簽。但是這種沒有加注特定標簽的情況可能會影響到反對轉基因食物的消費者的選擇。
國內現在流行最多的就有轉基因菜籽、轉基因大豆、轉基因玉米等等。經常在買調和油的時候,只要你留心一下,包裝上原料來源這一項都會標識轉基因或者非轉基因。還有些調和油廠家主打非轉基因牌,確實也吸引了不少的顧客。但各有優勢,不一而論。
姑且不論非轉基因是否對身體有害,但卻引起了社會上的極大關注,并且出現了兩種不同聲音的爭論。一派認為應該普及發展這類先進的技術,可以提高產量,大幅降低成本;另一派認為這類技術破壞整個生態環境,會嚴重影響人類的健康。最有名的要數崔永元和方舟子的罵戰。姑且不論誰對誰錯,現在也沒有人能確定轉基因食物對人體到底有沒有影響,短時期內可能也無法驗證。如果要有的話,也許這種影響要等到三代人或者四代人以后才能顯現出來。但我們也不好隨意的給它扣上帽子。
轉基因食物在全世界范圍都有不小的爭論,先在植物上普及開來,最近又在動物身上成功推廣,不知道這種技術的普及是世界的幸運還是不幸。
先來普及下什么叫轉基因吧,它與雜交有什么異同。據我在網上的查找,簡短的介紹下:轉基因就是把不同類別的生物基因序列通過人為修飾和控制,通過導入改變生物基因序列,形成一個全新的個體。進而提升生物個體某些優良的特性;而雜交是相同類別而不同基因型的生物體通過個體之間的交配 ,自然取得某些雙親基因重新組合的個體。
轉基因是人為修飾的過程,比如轉基因棉花,就是將蘇云金桿菌的毒蛋白基因植入棉花細胞內,使其在生長過程中合成了毒蛋白,從而達到滅蟲的效果。雜交是自然的過程,并且雜交分近源雜交,比如土狗和外來洋狗的雜交,最后培育的還是狗這個物種,但是與雙親又各不相同,并且個體的基因在父母身上都可以找得到,只不過有些顯性,有些隱形罷了;還有些為遠源雜交,比如驢和馬的結合為騾子,驢和馬為相近物種,同屬馬科,通過基因的自然重組而形成的相近物種,還屬于馬科。但這種雜交是不擁有繁殖能力的。
轉基因和雜交改變個體基因都靠的是基因重組,最大的區別就是一個是人為的,一個是自然的。
人為的轉基因技術加速了基因重組的速度。極大縮短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速度。也許你今天吃的茄子里面有牛的基因,下一次吃的茄子也許就有豬的基因。到最后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是牛還是豬呢?也許學名還叫茄子,可是如果絕大部分基因都改變了,那還能叫茄子么。
也許若干年后,轉基因食物越來越普及,可是自然食物的卻越來越少。我們享受者科技進步所帶來的福利的同時,也將面臨著花更多的錢也換不回過去自然的純真。
一切都是人為的世界,想想還是很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