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經過一個朋友推薦,看了一部2012年熱播的電影《搜索》。該電影由陳凱歌導演,大致劇情講述了都市白領葉藍秋,在醫院續醫保的過程中一次檢查,意外檢查出淋巴癌晚期。當天因情緒不佳,在公交車上上演了一幕拒不給老大爺讓座,并因一時之氣話“要坐坐這兒”——葉藍秋的大腿上,徹底改寫了牽連其中的數人的命運。上市集團老總——城中富豪沈流舒因此陷入不安的漩渦;闊太太莫小渝勇敢地從被人羨慕嫉妒恨的婚姻家庭中落荒而逃;媒體新鮮人楊佳琪因此看透職場冷漠并借機成功上位;資深電視人陳若兮因此紅極一時卻又急轉直下職場情場兩失意;失業且負債累累的楊守誠因此獲得一筆意外之財,卻也因此經歷了一場靈魂的“意外之旅”。葉藍秋宛若南美洲叢林中的一只蝴蝶,煽動翅膀,引發了一場發生在中國南方都市里的“南太平洋風暴”。七天時間,因為一件公交車上發生的小概率事件,十幾個人被卷入其中,生活被迫脫離既有軌道,甚至命運都被徹底改寫。
電影在李健的《如果可以》傷感的歌聲中結束了,看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依然沉浸在悲傷之中……對于女主人公的自殺,我心仍有惋惜;對于有意或無意參與這場“謀殺”的幾個人,我心懷憤怒;對于男女主人公雖短暫卻永恒的靈魂之愛,我心懷遺憾……且不論這部電影本身拍的好或者不好,但它卻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
這部電影以戲劇化的方式在有限的兩個小時里把所有的矛盾沖突放大呈現給觀眾,直指人肉搜索帶來的網絡暴力和道德綁架,并反思由此造成的傷害,所有卷入這個事件中的人都無法控制事件的發展方向,由著命運的操控隨波逐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此類事件也時有發生,此類事件所造成的能夠定量統計的損失并非最嚴重的影響,而其引發的心理恐慌給社會帶來的負面效應卻是難以估計的。
在當今信息爆炸、網絡發達的時代,網絡的便利給了個體很好的發聲機會,每個人仿佛一夜之間就都有了話語權、成了新聞發言人。當路遇沖突,發個視頻放在網上,再加上幾句煽風點火的話,就會立即引起眾網民的關注;當受到貌似不公正待遇,發個聲明放在網上,再加上一個激情憤怒的標題,就會引來眾人圍觀和支持;當看到需要救助的人的信息,有時善心大發,一沖動,不辨真偽,就在朋友圈里轉發……太多太多類似的事件了,在這個網絡無處不在的時代,手指隨意一按鍵盤,就會引起“蝴蝶效應”。一個小小的特別是很吸引眼球的事件,在圍觀的眾人中,大家心態各異:有湊熱鬧的、有煽風點火的、有以訛傳訛的等等,當然其中也不乏有真心想解決問題的、要驗證信息真偽的等等,善惡皆有。
我覺得作為一個富有責任心的現代化的公民,在遇到這些情況的時候,起碼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要提高自己甄別信息的能力。
目前信息化時代,網上的各種信息良莠不齊,信息也源自多種渠道,通過微信朋友圈等轉發也很容易,沒有什么技術含量。所以我們在轉發信息的時候,要盡量驗證信息真假、判斷信息的來源渠道是否正規、或者使用自己的常識經驗來判斷真偽,盡量不要轉發那些敏感、具有煽動性的信息,提高自己甄別信息的能力。如何在繁雜的網絡信息中煉就“火眼金睛”,讓“謠言止于智者”,也是現代人需要面臨的一個話題。
2、以善意度人。
當看到一些不確定的信息時,不要盲目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和立場,首先要辨明真偽。當不能辨明真偽的時候,也不要盲目地指責卷入其中的人,特別是負面的人物,要盡量以善意度人,在此基礎上,再分析事件的起因、來龍去脈,事件人物的動機、背后的心理原因等,盡量抱以寬容之心,在此基礎上,再給予負面人物應有的懲罰或者法律的制裁,或許就會少一些“冤假錯案”。
3、不要進行“道德綁架”。
當發生一件事情的時候,負面人物很容易引起眾網民的“道德制裁”,大眾往往容易站在所謂的“道德”的制高點上,指責他;都以為自己就是道德的化身,是“衛道士”,恨不得把負面人物“大卸八塊”,眾人圍毆,甚至這樣做都還不過癮,還要打著“他應該受到法律制裁”的幌子,進行人肉搜索,在網上公布其個人信息、個人經歷等等,使其不能有容身之地……殊不知,他在高舉“道德”旗幟下所做出的行為,實際上是極其不道德的,甚至是違反法律的。等到事情鬧大了,當事人受到精神或者身體的傷害了,“真相”也浮出水面了,可是為時已晚矣,對當事人帶來的損失特別是精神損失,又豈是一句“抱歉”可以挽回的?而對整個社會引起的心理恐慌又怎能輕易消散?這事件的背后不僅僅有個別“看熱鬧不嫌事兒大”、“站著說話不腰疼”的看客,也有一些不良媒體和新聞人因受利益驅動、制造“眼球效應”的推波助瀾!
所以,在現代社會,作為一名有責任心的公民,如何提高自己的信息甄別能力,客觀地對事實進行評價,不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批判他人,以最大的善意度人,尊重人性的弱點,或許是我們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