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照料
照料、關心更大的成份是一種情感,而遠超一種行為。所以,照料是很難被描述的,是存在于被照料者內心的,照料是否恰到好處,也是無法由外人評判的。
照顧別人需要兩種能力,一種是與別人的需求共情的能力,能夠感同身受別人的需求;二是平衡自我和他人需求的能力,也就是提供力所能及的照顧的能力。
這樣的一種能力其實人類是天生就有的,但是每個人會有不同的特質,個人被照顧的經歷會影響他照顧別人的能力,比如一個長期被虐待的人很有可能就對別人的需要照顧的需求不敏感。另一個方面,這種能力也是終身都可以發展的,比如,如果我們有一個很會照顧人的伴侶,同事,好朋友,那么就會發現自己也能在照顧人的能力上得到改善。
一個平衡的人際關系的前提就是在關系中,自我和他人都能得到保存,所以,如果過度地照顧別人,冒著犧牲自我的風險,那么就會和自私一樣,是一段關系失衡而告終。困難是,其實,我們往往無法了解平衡點在哪里,因為我們對他人情感的共情,是通過我們自己的經歷去過濾的,我們無法理解我們從來沒有經歷過的事情。所以,也許我們已經做了對于他人來說,意義非凡的照料,但是自己卻不知道,也許若干年之后,往事重提,才發現,對方原來如此感激自己的那一次的伸手。
另一方面,也有可能當我們給出自以為最好的照料的時候,對方卻感覺控制,恨不能逃出這樣的關系,過渡關注孩子的母親有的時候會收到這樣的"回報"。
在給予關心和照料上,男人和女人有不同的方式。男人通常給予具體而間接的照料。如果自己的妻子心情不佳,他們可能會用給她洗車來表達關心,可是女人不能理解,因為在女人的心目中,情感上的支持和合作才是最好的關心,她們更需要耐心的傾聽和語言上的安慰與支持,包包除外。
我們照顧他人的行為是有心理上的支持的,當我們照顧他人的時候,會感覺參與了另一個人的生命,借此,我們就拓展了自我,獲得更加豐富的生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