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有個同事,叫小黃,是部門內務科的骨干。我們部門的內務科跟其它部門的不同,起到統管業務的功能。每一份請示、預算和PPT,都要經過內務科的把關,更準確說是要經過小黃手,才能送到部門老大那。
上個月,小黃找到我,問我“什么是結構化”,讓我推薦幾本書或教程學學。他說,老大最近經常批評他提交上來的報告文件沒有結構化。作為部門的萬事通,我當場就給好學的小黃介紹了一下個人對結構化的理解。一頓解說后,發現小黃依然一臉懵,我就知道自己對結構化思維的理解不到位,達不到傳授他人的程度。
因此,我以有急事要做為由,約他在下一周相同時間再詳談這個事。我將利用一周的時間重新學習結構化思維。
再學結構化的三個原因
有人會提出疑問,同事有疑難就值得我們花自己的時間去學習和解答?叫同事自己去學不就行了嗎?
這里面,我其實是有私心的。
第一,我本人不太理解結構化思維,但結構化思維對于工作幫助很大,研究清楚結構化,起碼能夠幫助我順利通過老大的審閱關。第二,教是學的最好方式。在生活和工作中,我把握好每一次“教”別人的機會,這是對我掌握知識的考核,而實際學習效果也是驚人的。第三,結構化思維非常重要。
具備結構化思維的解決問題高手,在關系錯綜復雜的問題里,能夠迅速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能夠快速理出問題的重點,科學地作出決策。具備結構化思維的作家,演講者或PPTer眼中,一個好的作品是有結構的,應該是主題明確,結構嚴謹,層次清晰,然后再輔以不同的表達技巧技術實現的。
正如電影《教父》中句臺詞:花半秒鐘就能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有時候,事物的結構就是事物的本質。掌握結構化,一理通,百理明。
學習方法
如何學習并掌握結構化思維?一般而言,入門學習這類概念性知識,我總結出來無非就三種方法:
- 一是請教專業人士;
- 二是上網搜索和學習網課;
- 三是閱讀相關書籍;
先生我最喜歡的就是閱讀,因此就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進行學習。
經過“挑書—買書—讀書”后,我承認自己之前對結構化思維有些誤解,這是門簡約而不簡單的學問!要在一周內學好并教會別人,不是那么容易,但簡單的教學還是能做到的。
閱讀后,我決定以其中三本書作為教導的重點。
《結構思考力—用思維導圖來規劃你的學習與生活》
自從在《得到》上聽過李忠秋老師的《有效訓練你的結構化思維》,我對結構化思維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這也是我第一次教導同事的基礎。
該書聯名作者之一就是李忠秋老師。該書是慕課版,贈送了結構思考力學院的一個mooc課程,方便進行自我學習強化。這本書從思維導圖入手,思維導圖的層級體系和結構思維的層級體系形式上是一致的。該書簡單易懂,主要面對大學生和職場新人,從學習、生活、社交等方面來說明結構化思維的應用,用到5W2H,PEST,SWOT等經典結構模型。而對于已經基本掌握結構思維的人來說,只要快速閱讀即可。
我認為的入門書籍,最重要的是有應用場景說明,讓人知道學習了能怎么用,這本書做到了這一點。不是說艱澀難懂的純理論書籍不好,而是過于“硬核”只會讓新手退避三舍,從而打消了學習的積極性。快速學習,也是需要一步步來的。
《結構思考力》
李忠秋老師真正的大作之一,書中從什么是結構思維(即書名所說的結構思考力),從定主題,縱向上下分解,橫向演繹歸納,到最后表達輸出,一步步不斷拆解金字塔結構,夯實金字塔結構。
場景說明也很實用。如我們在開會或聽演講時,信息雜亂無章地向我涌過來,我們該如何處理這些信息?其實只需三步,就能將信息抽絲剝繭,獲得精華。
第一步,識別信息中的事實,理由及結論;
第二步,找出對應關系,并畫出結構圖;
第三步,一句話概括出所有內容。
為什么要濃縮成一句話?因為這符合麥肯錫著名的“電梯法則”。如果只有三十秒,只說結論,如果有五分鐘,說到第二層,如果有十分鐘,可以說完整。如果有三十分鐘,可以做個PPT輔以說明。可以說,結構化表達,是“豐儉由人”。
書中案例較多,如果理解了作者的話,就不需要看太多案例,只需要舉一反三就行。
李忠秋老師還有一本經典的書,是《透過結構看世界》,兩本書在內容上有些重疊,只要看其中一本即可。但為什么推薦《結構思考力》而不是《透過結構看世界》。因為該書從內容上來說,更為詳細地說明結構化思維在尋找方案、呈現方案和演示方案的步驟和要點。我們的目標是快速入門,在了解了知識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深入研究具體運用。因此,在用法上更為詳細的《結構思考力》較為合適。
附上個人整理《結構思考力》和《透過結構看世界》兩本書的知識要點,方便大家對照。
《金字塔原理》
說到結構化思維,有兩個名詞是離不開的,一個是麥肯錫,另一個就是芭芭拉明托。《金字塔原理》就是這位傳奇女士的經典著作。結構化思維核心在于“結論先行,以上統下,歸類分組,邏輯遞進”這十六個字,就出自此書。
這是一本圣經級別的書,毫不夸張地說,影響了不止上億的職場人。
但我不推薦直接閱讀《金字塔原理》,因為根據我這周的自身經歷,初學者一開始就閱讀本書,大概也就閱讀到“序言SCQA寫法”時,就已經GG了。書中有大量例子,但例子往往跟我們學習的目標不相符,無法形成共鳴,大大降低了閱讀的興趣。
因此,我建議有一定基礎后才學習,而且還要先閱讀書末“附錄3 本書要點匯總”,把全書的重要知識先預覽一遍,然后再從開始,從表達、思考、解決問題、演示的邏輯一步步來學習,遇到不太懂的內容,先不要花時間去試圖學習徹底,而是標注起來,等閱讀全書后再重點學習這部分內容。
結語
通過閱讀這三本書,可以很快地把握結構化思維的框架,然后再以此為基礎,豐富其內涵,最后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加深理解。這就是以問題為導向學習方法的魅力所在。
而在即將與小黃面談“結構化思維”的時候,單位打算月底開個面對新員工的公文寫作培訓課。我會建議小黃也去參加一下,畢竟公文寫作最起碼的框架就是金字塔結構,聽聽老師怎么教授結構化,回來再看這三本書,說不定收獲會更大。
相信一系列的學習,部門老大所說的結構化要求,還是能基本滿足的。作為部門萬事通的我,聲譽算是保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