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是一個多義詞,通常是說人遇到的一種處境,讓人感覺很難為情,無所適從。
細細地思量,在自己生活的點滴中,遇到尷尬的事情還真是不勝枚舉。世上沒有聰明絕頂,事事如意的人,只要你活在世俗里,你就免不了遭遇尷尬。
而許多的尷尬皆是因為口不擇言,話一出口,便如潑出去的水,難以收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探討學問、接洽事務、交換信息、傳授技藝,還有傳遞情感和娛樂消遣都離不開說話。通常情況下,話說不好,就會制造尷尬。
01吃包子
有一天中午去一家小餐館吃飯,肚子餓得咕咕叫,點了四個包子,一碗小米粥,老板娘直言不諱地說:“你吃不了。”我錯愕地瞅著她,“你吃兩個就夠了,咱家包子大。”“好吧,那就來兩個。”都說聽人勸,吃飽飯,我聽她的,還真沒吃飽。
包子挺香,我夸她手藝好,她得意地說:“咱家包子和面都是用堿的。”她看我開始喝粥了,笑了:“喝不下去了吧?”呃,我哭笑不得,生生控制住了把粥碗舔干凈的欲望。
我長了一個讓人看不出飯量大的模樣,是我的錯嘍。但是,你這樣子不努力推銷自己的食品,真的好嗎?
02 假頭套
退休的一位老教師回學校辦事,如今的老年人都十分愛美。那天她精心打扮了一翻,她的發量很少,還特意戴了個假頭套作裝飾。大家都夸她服裝漂亮,氣色比上班時還要好,在家保養就是不一樣。動聽的語言,讓誰聽了都會心情舒暢。她喜滋滋地指著頭發問大家:“看出來是假的嗎?”大家都說看不出來,像真的燙發一樣。我不知道當時想什么了,老老實實地說了一句:“能看出來。”話畢,那場面尷尬到飛起。
03 老吳
學習沙盤游戲治療方法的第二天,老師做個案示范。寶姑娘是來訪者,她的來訪目的是處理原生家庭中與父親的關系。或許是寶姑娘把父親的嘆息、自己的感傷、姐妹的恩怨表達得淋漓盡致,太情真意切了。學員老吳入了戲,就見這個戲精從觀眾中踱到左又踱到右,兩眼直勾勾地盯著悲悲戚戚的寶姑娘,幾番欲言又止,抽個空子,冷不丁冒出一句:“你爸就是恨你!”雖然學員們都是有心理學基礎的,還是被老吳給凍到了。
生活中像這樣尷尬的事很多,每個人都會遇到過,只是或多或少,或輕或重罷了。
“見什么人說什么話”是門很重要的生存技能,有的人兩句話能把天聊死了,有的人卻特別擅長引導話題,讓人產生興趣與參與。
要想和別人好好聊天,好好玩耍,那么還真要補上好好說話這一課。
1、說話不要下定論
“學心理的都有心理疾病!”你這樣一說,讓本來有很多心理學知識的人,都只能塞回肚子里去了。
2、尋找話題的平衡感
聊天不是你自我吹噓和表現的舞臺,你有來言、我有去語才有趣。尷尬局面的出現常常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多數情況下都是因為不會運用說話的技巧,所以我們要多看書,多學習,增加內涵。
在說話的時候,為了避免尷尬,寧可慢點說,也不要搶著說,寧可不說,也不要說讓人聽著不舒服的話,要有自己的思維,轉三圈再出口雖然是笨辦法,但真的好用。
3、站在他人角度說話
臺灣著名成功學家林道安說:“一個人不會說話,那是因為他不知道對方需要聽什么樣的話。”
聊天給人留下的印象不僅僅是這個人會不會說話,更重要的是,從說話當中表現出來的一個人的思想、性格和意識。所以我們需要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想一想,最起碼不要說對方不想聽的話,以合作的方式來進行交流,談話就會更加融洽。
4、承認你的感受
你在聊天中感到尷尬或焦慮,你會發現自己正處于一種窘迫之境,會感到心跳加快,腎上腺素分泌洶涌,并導致你想逃避或躲藏。這時候,最好與這些感覺保持一致,回到呼吸上來,留意你的想法,同時注意你的情緒,無論你感到無助還是無效,這樣你就可以學會識別它們、接受它們。
會說話的人往往能夠取得好人緣,而且事半功倍。不會說話的人有時還可能吃力不討好,自討沒趣。那就讓我們首先做到避免說話的尷尬,然后再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說話藝術。
尷尬其實是人生經常遭遇到的一種生活狀態,尷尬的出現常常讓人們感到無奈而沮喪,甚至力不從心,但是它有個小小的規律,你越是害怕它,想逃避它,它就越張牙舞爪,讓你不知所措。
我們若以平和的心態來對待,心想人非完人,誰都有出糗的時刻,尷尬也就成了我們生活的調味零食,時常會在我們枯燥的生活里呈現出不同的味道,豐腴我們每一天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