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怎么活才能不痛苦?
苦難,到底是財富還是屈辱?當你戰勝了苦難,它就是你的財富;當苦難戰勝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
首先如何正確解讀自己的渺小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再偉大的人也有自己的短處,再渺小的人也有自己的優點。
很多人總是貪執自己的目標,達不到時就會去羨慕他人,過去叫”榜樣“,今天叫”偶像“,覺得別人比自己完美,總想成為別人。
有一則寓言,闡述了這個道理:
有只小老鼠覺得自己太渺小了,特別希求最偉大的東西。
有一次,它抬頭一看,天空廣闊無垠,就覺得是最偉大的,于是對天說:”你是不是什么都不怕?我這么渺小,你能給我勇氣嗎?“
天告訴它:”我也有怕的,我最害怕烏云。因為烏云能遮天蔽日,它遮住我的面容時,我什么都看不見了。“
小老鼠覺得烏云更了不起,就去找烏云:”你能遮天蔽日,應該是最偉大的?!?/p>
烏云說:”我也有怕的,我最怕狂風。好不容易把天遮得密密的,大風一吹,就把我吹散了?!?/p>
小老鼠又跑去找風,風說:”我也有怕的,我最怕墻。地上有堵墻的話,我根本繞不過去,所以墻比我厲害?!?/p>
小老鼠就去找墻:”你連風都擋得了,你是不是最偉大的?“
墻說了一句令它非常驚詫的話:”我最怕的就是老鼠。因為老鼠會在我的下面打洞,總有一天,我會因若干個鼠洞而轟然倒塌。“
這時候,小老鼠恍然大悟:找來找去,整個世界都找遍了。原來,最偉大的就是自己。
這則寓言說明了什么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不能因為看到別人好,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所以,不必拿別人的優勢,來和自己的短處比。你的長處,或許正是他人永遠也無法比擬的!
當正確認識到自身的渺小后,接著就應該認真審視自己一直所追求的是不是錯了?
天地之間,一切無時無刻都在變化,身體、財富、名聲、親眷等皆為無常,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唯有自己的心才與自己生死相隨。
從前,有個商人娶了四個妻子:四夫人最得丈夫寵愛,丈夫對她言聽計從;三夫人是經過一番辛苦追求才得到的,所以丈夫常帶在身邊,甜言蜜語;二夫人與丈夫天天見面,猶如一個推心置腹的朋友;大夫人像個女仆,毫無怨言地任由使喚,但在丈夫心中沒有地位。
一天,丈夫要遠行,問四個妻子誰愿意跟他去。
四夫人說:”不論你怎么疼我,我都不想陪你去。“
三夫人回答:”連你最愛的四夫人都不愿去,我為什么陪你去?“
二夫人說:”我可以送你到城外,但不想陪你去那么遠的地方?!?/p>
只有大夫人說:”不管你去哪里、走多遠,我都會陪著你!“
這個故事是什么意思呢?
其實,最寵愛的四夫人,代表我們的”身體“。人活著的時候,對這個身體最為重視,可是死了以后,它卻沒有辦法跟隨自己。
三夫人代表世間的”財富“,不論多么辛苦積累起來,死時都不能帶走一分一厘。
二夫人代表世間的”親友“,他們最多在我們死時哭泣,把我們的尸體掩埋。
大夫人則代表我們的”心“,它和我們的關系最密切,但也最容易被忽略,反而將精力全部投注于身外之物上。
所以,有智者說:”人的奇怪之處真是太多了:急于成長,然后又哀嘆失去的童年;以健康換取金錢,不久后又用金錢恢復健康;活著時認為死離自己很遠,臨死前又仿佛從未活夠;明明對未來焦慮不已,卻又無視眼下的幸福?!?/p>
一個人若能懂得萬法無常,緣合則聚、緣滅則散,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就會顯得尤為燦爛;對時間的名利,不會瘋狂去追逐;就算遭遇不幸,也不會感到一片絕望。
熟悉無常,接受無常,可以讓我們身心開闊,遇到任何困難,都不會斤斤計較、怨天尤人。
那么,我們在遇到困苦時,又該以什么心態來對待呢?
前不久,一位朋友打電話跟我說:”我最近一直感覺情緒低落,十分悲觀,所以想換個好點的環境,可能對調整我的情緒會有幫助?!?/p>
聽了他的話,我想起一個故事:
一位父親為自己的兩個兒子,分別取名叫樂觀、悲觀。
這兩個孩子從小在同一環境中長大,卻擁有兩種不同的性格:樂觀不論遭遇何種艱難,都活得十分快樂;而悲觀就算一帆風順,也時刻心緒沉重。
父親因給兒子取名不公,深深感到自責。為了補償悲觀,他將樂觀放在一堆牛糞中,而將悲觀放在一堆珍寶玩具中。
過了一段時間,父親去觀察他們兩個。
出乎意料的是,樂觀在牛糞中玩得十分開心,他告訴父親:”既然您讓我在這里,牛糞中就一定有什么寶貝,我正在想辦法把它找出來。“
令父親大失所望的是,可憐的悲觀仍傷心地坐在一堆珍寶中,很多玩具因為他的憤懣而被摔壞。
父親終于明白了:想扭轉人的情緒,依靠外境是于事無補的。要從悲觀轉為樂觀,只有調整好自己的內心。
其實,整個世界,全都是我們心的顯現。心態不同的話,即便是對同一事物,看法也會有天壤之別。
面對同樣的半杯水,悲觀者會傷心于杯子一半是空的,而樂觀者會滿足于杯子一半是滿的。
面對同樣的一朵玫瑰,悲觀者會哀嘆花下有刺,而樂觀者會贊嘆刺上有花。
可見,一個人的人生是苦是樂,并不是由外境決定的。哲學家愛默生也說:”生活的樂趣,取決于生活著本身,而不是取決于工作或地點。“
在我們的人生中,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如果不能正視這些痛苦,一味地怨天尤人,總想改變外境來讓自己快樂,這無疑是不現實的。
所以,我們不論身處什么環境、不論遇到什么挫折,與其一味地抱怨外境,倒不如靜下來調伏自心。因為,這比什么都管用!
到這里,讓我想起了上周與一位朋友見面時的情形:
可能時太久沒見,又十分投緣,見面后天南海北地聊了很多,不知不覺就到了午飯時間。
有人送來了兩碗面條,一看湯色,便令人垂涎欲滴,一品味道,更令人叫絕。世人都說:”酒逢知己千杯少“。沒想到,遇到好朋友,連面條都變得可口起來。
心的力量真是不可思議!
記得小時候,一次父親帶我去外地,途徑一個小鎮,在鎮上一間破爛不堪的小面館,吃了一碗面,實在是太好吃了。
如今幾十年過去了,在那以后,我品嘗了許多各地公認得美食,卻再也找不到那碗面得滋味了。
其實我也清楚,一碗小鎮上的面,不可能有什么與眾不同的味道,一切皆由心情所致。當時也許是因為難得出門,興致很高,又或許是因為在過去那個物質匱乏的時代,實在沒有什么美味可嘗。
記得古代有一位皇帝,在流亡途中,偶爾嘗到一種豆腐,感覺如天界甘露。流亡之后他回到皇宮,令御廚仿制,卻怎么也做不出當時的美味。
而最后僅僅因為對豆腐美味的強烈貪執,便導致眾多廚師平白蒙冤、身首異處。
如果那位皇帝知道”境由心造“之理,也不至于屠殺無辜了。
然而,世間又有幾人能明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