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精神比較混沌,拿著毛筆不知寫什么好,翻閱王羲之的字貼,被《喪亂貼》吸引住了,便決定臨摹此篇。
圖片發自簡書App
開始因為"喪亂"二字,曾誤會了這是王羲之的一些日常生活貼,還感嘆,這名人隨便打個噴嚏都是值得研究的啊。于是忍不住開始翻找資料,發現原來這《喪亂貼》原來還有很大的名堂哩。
喪亂:指死亡禍亂。后多以形容時勢或政局動亂。想來,王羲之當年正是陷入此局勢吧。
原文: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雖即修復,未獲奔馳,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
譯文:羲之頓首:時局動亂不堪,先祖的墳墓再次遭到不幸、受到殘害,追憶之思之甚、哀號傷心之極,都痛徹心肝,面對悲痛如何是好!雖經立即修復,但無機會飛奔馳往一吊先人,悲哀之情愈來愈深,如何是好!面對信紙泣不成聲、悲不成言。王羲之頓首頓首。
喪亂帖,短短篇幅陳述了雄心和慘淡悲哀兩種情緒,開始是用行書入文的,隨著情緒起伏,草的成份逐步加大,寫到奈何奈何,估計痛不成行,干脆直接入草,正是有了這個由行到草的完整過程,有些專家推斷此種體式的字更接近王羲之書法的本來面貌,因此在王羲之書風研究學說里,《喪亂帖》是一件難得的珍品,甚至還優于馮承素摹“神龍本蘭亭呢。
沒想到,這么一篇小文,蘊含了那么多的歷史、心情記錄和經典的字體,而我寫的時候只感受到了慘淡無奈的心情。這樣的文字就如一幅畫作,不再是字面看到的意思了,或者這也是書法之所以吸引的魅力所在吧。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