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空和小馬哥聊了聊雞湯和運氣的事。
小馬哥是一個70后,從小沒什么遠大目標,鍋爐專業畢業直接去燒鍋爐,因為那一代人根本沒什么職業規劃的概念。他說自打進入廣告行業后,稀里糊涂走到現在,還能在圈子里有點知名度,無非靠的是那一點點運氣。實際上70后這一批大多數都比80后混得好,難道是他們比80后更努力的緣故?這明顯是扯淡。
像他這樣的70后再沒出息,靠著一波時代的紅利也能走到今天,到了這一代年輕人又不一樣了。像最近和他聊天的李叫獸其實才91年,武大畢業,清華讀研時做公眾號火起來的。他們每天要看很多書,從中摘取大量方法和案例,然后才能寫出長篇大論。這些道理其實我都懂,但是我從來沒想到像他一樣形成自己的營銷方法論,而且我相信很多4A公司的人也沒有,但他們不反省為什么自己不多讀點書,反而破口大罵:你們才工作幾年,憑什么質疑4A的那套理論?
包括他合作過的馬佳佳,這幫90后頭腦非常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確實比他們當年強,但想輕輕松松爬到他們這些老人的頭上還是沒那么容易的,這幫孩子錯就錯在爬得太快,不被嫉妒是根本不可能的。
由于我們這個社會階層一直在快速流動,某個特定的時點一下子會涌出很多機會,然后很長一段時間又看不到機會。所以你運氣好直接就能上去,甚至不考察你是否有這個能力。比如前一段時間百度UE總監劉超,被爆出高薪低能,可看他履歷上混過諾基亞、中移動、酷派,你絕對不會懷疑他有問題。實際上不止是劉超,這個社會就是有很多人可以獲得和他們水平不相符的榮譽地位。
我告訴他,我見過一個90后名牌大學出來的程序員,突然辭職不干跑去寫作,然后變成簽約作家再出書到處演講。我看了看他寫的文章,說實話只有高中水平,可能我的高中作文寫得還比他好一些,但騰訊至今連個原創功能都不給我開通,更別說什么出書了。他說,很多人走不通這條路不是他不行,而是這個機會窗口時間太短。這就像網購的限時秒殺,前一秒鐘還有機會,等你撲過去正好結束,賬戶里明明有錢也花不出去。
我很清楚這個社會有太多所謂的“總監”、“作家”其實根本不靠譜,他們之所以出名后到處熬雞湯,翻來覆去說他們那點靠著運氣上位的光輝歷史,無非就是肚子里貨不夠用,只能炒炒冷飯。我的個人看法是,要辨別那些“高薪低能”的偽大牛,最好的辦法是看他們是不是整天沉湎于上一段人生旅程中。比如說你看到一個40歲開外的人開口介紹自己說是“清華的博士”,一個大V三句話不離自己5年前完成每天讀一本書習慣,你可以想象到他們最近的人生階段有多一事無成。
所以小馬哥就從來不會和別人提起自己以前是燒鍋爐的。
他說最近一直在思考我們孩子這一代將來會如何,結論是未來競爭會更殘酷。他們那個時候上學只有教科書,幾乎不碰任何課外書籍,到了大學啟蒙課外讀物就是金庸全集,有的同學還看三毛、瓊瑤、亦舒、倪匡。雖然那個時候是閑書,放到現在也都是經典的通俗文學。現在的信息渠道多了,很多人反而只看一些唐家三少、我吃西紅柿等人寫的網絡小說,時間一長,全民的閱讀審美能力也就下來了。
以前大家看一樣的書,雖然少但都是好書,除了錢以外,人和人之間的區別還沒那么大;現在好書爛書都放到市場上賣,只看銷量不看質量,有的人不懂,看了一本又一本爛書還感覺良好,他不知道自己每看一本就給周圍砌上一塊磚,這些磚疊加在一起把自己和真正優秀的世界隔開。
他跟我說,我們70后這幫人的知識差距是不大的,而80、90后不管是知識還是審美方面有著巨大的鴻溝:優秀的人會用互聯網學習知識,使用各種金融工具把不會的人甩開;原地踏步的人發現越來越難過上有尊嚴有意義的生活,到那個時候人人衣食不愁,物質上的不足花點錢就能搞定,精神上的饑餓難道還靠喝雞湯充饑不成?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最近在為兒童搞閱讀整體解決方案,我相信到了我們孩子這一代,不喝雞湯的人在這個社會上會更快地把其他人甩開。
如果想要去公眾號看原文,可以在底下留言,正文就不打廣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