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交通的便利、收入水平的提高已經使許多人可以到全國各地觀光旅游,如果你到江西(省)撫州(地級市)臨川(區)你可以瞻仰一下湯顯祖故居和紀念館。
在湯顯祖【(1550-1616),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紀念館,你可以看到很多戲曲【中國傳統的戲劇,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的表演藝術】的名演員,根據湯顯祖創作的劇本演出的戲曲節目和穿著戲服的拍照合影。現在大多數年輕、中年人都對戲曲不感興趣,因為沒有現代高科技的電影、電視劇和帥氣靚麗、穿著時尚時髦的男女流量明星的加盟演出,又動不動“衣…”“啊…”都聽不懂他(她)唱些什么,說些什么,可能最多就伴隨著鑼和鼓的打擊樂器伴奏的火爆激烈的武戲,可能還會吸引你短暫的目光。
可是你要知道,1895年12月28日 ,世界第一部電影(只有圖像沒有聲音)才誕生;1925年,英國人約翰·貝爾德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電視機;網絡的發明也就更晚了【1969年】。
沒有電影、電視,網絡的時代,人們如果打發休閑的時光呢?就是看戲劇(曲)。莎士比亞時代,歐洲的戲劇是有歌、有舞、詩【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奏、韻律的語言集中地反映生活、抒發情感。】。后來經過改革,由詩的對話演變成完全模仿生活語言的對話,成為話劇,歌和舞分化出去,成為歌劇和舞劇。中國的戲曲就跟西方戲劇不一樣,它是集歌、舞、詩的綜合,它不斷的吸收詩歌,音樂、舞蹈,繪畫,說唱、雜技,武術,包容廣泛、花樣繁多,令人目不暇接的綜合藝術。它對戲曲名伶(明星演員)的要求非常的高,現在的電影、電視明星、網紅【走紅于網絡的人】跟他們比可就差遠了。
我們看一組電影片段,讓你欣賞一下,一位很紅男旦【男扮女裝、男唱女腔的角色。】表演湯顯祖的名著《牡丹亭》的女主角杜麗娘。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予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賞心樂事誰家院。”這位男旦無論是他的抑揚頓挫【聲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頓轉折】的念白(說)、多愁善感【經常發愁和傷感】的表情,圓潤婉轉的歌唱【唱腔】,嫵媚(姿態美好)多姿的身段【舞臺上表演的各種舞蹈形體動作】,都只是在描繪一個女人的形象,訴說著她的人生遭遇,你能不激賞(極度稱贊)癡迷(深深迷戀)嗎?
這位紅伶,叫程蝶衣;這部電影就是華語排行榜第壹名的電影,《霸王別姬》。
這部電影是1993年代拍攝的一部反映中國傳統戲曲藝人進入戲班學戲,后來走紅成了名角,他們的戀愛、婚姻、生活、愛與恨,樂與悲、苦與憂,向你展示的戲曲藝人從舊的時代過度到新生活的一個坎坷、不平凡經歷。
剛才我也說過,現在的戲曲沒有走入大眾娛樂,只停留在老一輩人的記憶深處,現在的人更加的關注一些電影、電視明星。很多俊男美女都紛紛報考電影學院、戲曲學院,據說報考電影、戲曲學院的錄取比例比考熱門公務員還要低。希望從此能走上電影銀幕、電視屏幕,成為明星,進而名利雙收。
中國從1980年以后,城市開始普及電視機,電視機大多是黑白電視機,直到90年代以后逐漸才有彩色電視機,進入了城里的千家萬戶。可以說在電影、電視、網絡不發達或者沒有普及的年代,戲曲名伶就是現在的電影、電視、網絡走紅演員。
我以前對中國傳統戲曲并不感興趣,是由于一個偶然的原因,我看了一些介紹戲曲的書籍,使我產生了一種莫名其妙【很奇怪,說不出道理來。】的寫作沖動,我同時又是個電影愛好者,喜歡看一些電影,現在的電影很難吸引我的注意力,也許我是上了一定的年紀,喜歡懷舊,喜歡看一些八、九十年代拍攝的一些電影,能夠激起我的回憶與思考。
《霸王別姬》是我一部比較喜歡看的中國電影,我將用文字來描述我在這部電影看到的,聽到的,聯想的,向你們展示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揭開戲曲藝人在舞臺上演出,戲班學習,私人生活不為人知的故事。
1980年代初期,在北京一家京劇團,上場門走來兩位穿著傳統京劇服飾的一高一矮兩位演員,高個子的演員臉上畫著臉譜,下巴掛著1.2米黑色長髯【長胡子】,他的右手拉著另外一位矮個子演員的左手,他們倆一起緩緩走進了舞臺中央。高個子演員是一副京劇里男人的裝扮,矮個子演員是一副女人的打扮,右手拿著一把劍。
“干什么的?”突然不知道從空空蕩蕩的觀眾席冒出一個男人的聲音,嚴肅的問。“哦,京劇院來走臺的。”臉上畫著臉譜,高個子男人急忙回答。“哎喲,是您二位啊?”看臺(觀眾席)上的男人一端詳【仔細看】,認出了這兩位來熟悉舞臺現場的人。“哦……”高個子演員見這個人認出了他們倆,不由得身子往前稍微傾斜了一下,點點頭。“我是您二位的戲迷”那個男人繼續說。“是啊?哎喲。”高個子男人沒有想到還能在這里碰上自己的戲迷、fans【崇拜者】。“您二位有20多年沒在一塊唱了吧?”男戲迷問……
矮個子女人裝扮的演員,他叫程蝶衣。高個子,臉上涂著臉譜的他叫段小樓,他們二位可是30多年前(1980開始算起)紅遍京城的戲曲名角大腕兒。
現在即便你考上了戲曲、電影學院,你要想成為名演員,哪有那么容易?他們在戲班里學戲,如何成為名角?卻又為何20多年沒有登臺再演出了?
這話說來可就長了,還是讓我們回到1924年的北京吧,不,那時候叫北平。